大理冰期的由来
1930年,时任中山大学教授的德国地理学家W. 克勒脱纳(Wilhelm Credner)率地理系学生到云南进行考察。在他的考察报告中提到:
“此次登山,除研究葩叶缤纷五光十色之高山植物外,尚有一事,足资提及者,即在3850米处距绝顶200米之地,有一似冰蚀湖(Kar like)之小湖是也。视其形状,殆为冰川作用造成,至少为末次冰期受冰川外环(periglacial)影响而成,其时天气当甚寒冷,雪线(Snowline)低于现在苍山之高峰,至少于其峰东面如此,因东面乃背季候风之面,雨量较少,风化力弱,地较平斜,可以永远积雪,不似西崖之峻削陡绝,悬崖千尺也。”
文中所提及的冰蚀湖即现在的玉局峰北坡的洗马潭。克勒脱纳还将苍山与北侧的玉龙雪山对比,估计出洗马潭形成时的的雪线比现在低1500米。
1937年,时任南京国立中央大学教授的奥地利地理学家赫尔曼·冯·魏斯曼(Hermann Von Wissmann)首先提出了“大理冰期”的概念。他在论文“中国更新世冰期”(The Pleistocene Glaciation in China)中写道:
“鉴于较年轻的一次冰期与欧洲的玉木冰期之间的关系尚不能很好的确定,我建议称之为‘大理冰期’。”
“因为这次冰期在亚洲大陆的最南端的发育是在靠近云南大理的点苍山。”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