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
苍山是欧亚大陆第四纪末次冰期冰川活动作用最南端山地(北纬25°34′)。1937年奥地利学者魏斯曼(H. V Wissmann)在苍山考察后首次将苍山冰川活动时期定名为“大理冰期”。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将“大理冰期”与中国东部和欧洲阿尔卑斯山区冰川进行对比,确定其为中国第四纪冰川活动末期的代表。苍山保留有丰富的山岳冰川活动遗迹,较好地反映出冰川的进退过程,记录下气候变化的特征和影响,东侧的洱海也是保护区内冰川活动情况记录的载体,这使得苍山在我们所处的第四纪的末次冰期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典型意义和科学价值以及具有世界对比意义。
大理冰期分早、晚两次活动,分别距今约4万年和1.5万年。冰川地貌主要分布在苍山主山脊线两侧海拔3600米以上,有冰斗冰川24条(东坡15条,西坡9条),冰川遗迹总面积约26平方千米。主要冰川地貌类型有:角峰、刃脊、冰斗、冰蚀湖、冰蚀洼地、冰蚀谷等。
冰斗:由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三面陡壁,一面开口”的半圆形洼地。
角峰:由冰斗后退和侵蚀作用所形成的金字塔形尖锐山峰。
刃脊:由冰川侵蚀作用所形成的又陡又薄的锐利山脊。
U形谷:冰川沿山谷流动,由刨蚀作用所形成的横剖面为“U”形的山谷。
冰蚀湖:冰川在重力作用下沿地面运动时,冰川本身和挟带的岩屑对地面产生挖蚀、侵蚀作用,形成洼地,冰融后积水成湖。
角峰、刃脊、U型谷
龙泉峰、应乐峰刃脊
位于苍山龙泉峰与应乐峰之间,海拔约4068米,是冰川侵蚀山脊两侧而形成的单薄山体。刃脊沿南北方向呈线性展布,长约1.5~2千米,顶部宽约0.5~1.2米。刃脊东坡发育3级冰蚀陡坎,陡坎形态保存完整,古冰川地貌一览无余。
玉局峰东北坡冰斗
位于玉局峰与马龙峰之间,发育于苍山群片岩中,海拔4064米,是经大理冰期冰川刨蚀作用而成的冰斗,此冰斗是一个复合冰斗,大冰斗中发育7个小冰斗。大冰斗呈圈椅状,长约200米,宽约150米,发育一级冰蚀陡坎,陡坎长约30米,高约5米,冰斗内分布有大量经冻融作用,崩解、碎裂的块石。
小岑峰角峰
紧邻中和峰,海拔4070米,发育于苍山群六段片岩中,经大理冰期冰川刨蚀作用,四周冰斗不断后退而成的金字塔状山峰。是苍山最为典型和标准的角峰之一。
角峰
被三个或三个以上冰斗或冰窖包围的、岩壁陡立的金字塔形山峰叫角峰。
应乐峰角峰
位于应乐峰,海拔4018米,发育于苍山群五段变粒岩中,是山体东西两侧受冰川刨蚀,冰斗后壁不断后退,形成的近南北向、扁平状的高耸尖锐山峰。
蛇形刃脊
位于应乐峰与小岑峰之间,海拔约3959米,是冰川侵蚀山脊两侧形成的单薄山体。刃脊沿南北向呈蛇形展布,长约1.2千米,整体极为陡峭单薄,顶部最窄处仅有1~2米。冰川消退后,沿刃脊东西两侧,受冰川刨蚀而成的串珠状洼地显露地表,它们形态完整,无不诉说着这一地质奇观的发展历程。
刃脊
刃脊
冰蚀湖-洗马潭
冰川运动时携带的岩块对地面强烈刨蚀,形成洼地;冰川消融后,这些洼地积水成湖。洗马潭海拔3920米,面积约4500平方米,潭最深处约1.5米,形成与1.5万年前。据说公园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征讨大理时,率兵翻越苍山,曾在此驻扎洗马而得名。
冰蚀湖-黑龙潭
位于三阳峰东坡,海拔3864米,发育于苍山群五段变粒岩中,是冰川运动过程中,经冰川刨蚀出的冰斗积水而成的湖泊。黄龙潭呈椭圆形,长轴方向为30°,长轴长约180米,短轴长约140米,枯水季节水面直径约100米,水深约0.5~2米,是苍山最大的冰斗湖。
冰蚀湖-双龙潭
位于三阳峰东坡,海拔3763米,发育于苍山群五段变粒岩中,是大理冰期冰川运动过程中,经冰川刨蚀出的冰斗,后积水而成的两个相连湖泊。南侧冰蚀湖呈不规则方形,长约100米,宽约40米,水深0.2~1.2米;东侧冰蚀湖呈圆形,湖面直径约40米,水深0.2~0.5米。冰蚀湖西侧山体陡峭,坡度大于50°,东侧为高约50米的冰坎。
应乐峰西坡冰蚀洼地
位于应乐峰西坡,海拔3957米,发育于苍山群五段变粒岩中,是经大理冰期冰川作用形成的椭圆形洼地。洼地后缘较陡,内部较为宽缓,长约350米,宽约200米。受冻融风化作用的影响,洼地内广泛裸露着大小不均的棱角状岩块,形成了壮观的石海。
小岑峰东坡U型谷
紧邻小岑峰角峰,海拔约3882米,近南北向延伸,长约数百米,是在大理冰期冰川的挖掘、锉磨作用下,早期谷地变直、加深、加宽,谷壁变陡、谷底变平,从而形成横剖面呈“U”字形的冰川槽谷景观。受冻融作用影响,裸露的岩石被冻裂,散布于谷内,形成了典型的石海。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