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科普之窗    【地质地貌厅】苍山冰川地貌展示区

【地质地貌厅】苍山冰川地貌展示区

气候变化

对地质历史气候的探索,人们发现气候呈波动变化(变暖期和变冷期)。现今我们正处于全球气候变暖期,温室效应不断积累,现代冰川不断融化,海平面逐渐上升。和变暖期对应的是变冷期,称冰川时期,这个时期全球持续低温,冰川不断增长,海平面逐渐下降。在地球40多亿年的历史中,曾出现过多次这样的冰川时期,苍山第四纪末次冰期就是其中较小的一次变冷期,称之为大理冰期。  

大理冰期的由来

1930年,时任中山大学教授的德国地理学家W. 克勒脱纳(Wilhelm Credner)率地理系学生到云南进行考察。在他的考察报告中提到:“此次登山,除研究葩叶缤纷五光十色之高山植物外,尚有一事,足资提及者,即在3850米处距绝顶200米之地,有一似冰蚀湖(Kar like)之小湖是也。视其形状,殆为冰川作用造成,至少为末次冰期受冰川外环(periglacial)影响而成,其时天气当甚寒冷,雪线(Snowline)低于现在苍山之高峰,至少于其峰东面如此,因东面乃背季候风之面,雨量较少,风化力弱,地较平斜,可以永远积雪,不似西崖之峻削陡绝,悬崖千尺也。”文中所提及的冰蚀湖即现在的玉局峰北坡的洗马潭。克勒脱纳还将苍山与北侧的玉龙雪山对比,估计出洗马潭形成时的雪线比现在低1500米。

1931年,威廉·克勒脱纳在其“云南地理”(Yunnanreise des Geographischen)一文中,关于第四纪末次冰期写道:“因为其在亚洲大陆最南端的发育是在靠近云南大理的点苍山。”1937年,时任南京国立中央大学教授的奥地利地理学家赫尔曼·冯·魏斯曼(Hermann Von Wissmann)首先提出了“大理冰期”的概念。他在论文“中国更新世冰期”(The Pleistocene Glaciation in China)中写道:“鉴于较年轻的一次冰期与欧洲的玉木冰期之间的关系尚不能很好的确定,我建议称之为‘大理冰期’。”

说明: 图片1.gif

大理冰期

大理冰期可明确划分为早、晚两次副冰期,一次副间冰期。

第一副冰期(早期冰期),距4万年。以晚更新世大理组下段冰碛泥砾层为标志,代表了晚更新世晚期冰川活动的开始,冰碛砾岩地表残存于下关红土坡、上村、蛇骨塔及太和村西等处,分布于海2050-2100米,在盆缘形成冰碛丘、冰碛垄等微地貌,局部有小冲沟,为冰水沉积和部份冰川堆积物组成。

大理副间冰期,距1.5-4万年。以晚更新世大理组中段湖相沉积为标志,分布于海1930-2150米,代表温凉气候环境沉积。

大理第二副冰期(晚期冰期),距1.5万年。以晚更新世大理组上段冰碛砾岩为代表,分布于海2150-2200米,含冰川漂砾。苍山西坡上厂坪古冰斗湖中存在冰水沉积物,附近见有终碛、侧碛保存;东坡阳溪上段(海2800-2900米)有浅黄绿色、灰绿色砾石层和含砾粘土层零星出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