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苍山发现甲虫活化石——大卫两栖甲

      大理大学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考团队在苍山获得大卫两栖甲Amphizoa davidi的雌性标本一头。

     

      两栖甲属于鞘翅目、肉食亚目甲虫,全世界已知仅1属5种,分布于东亚和北美。我国仅记录2种,即大卫两栖甲和中华两栖甲。两栖甲体长1厘米有余,生活于高山溪流边,肉食性,数量稀少,分布极为狭窄。两栖甲起源于三叠纪,演化历史悠久,是一个孑遗类群,堪称甲虫的“活化石”。分布于我国东北的中华两栖甲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而分布于四川西部的大卫两栖甲被列为“三有动物”(国家保护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
      大卫两栖甲最初由发现大熊猫的大卫神父(Armand David)于1870年在四川宝兴采集到,后由法国昆虫学家卢卡斯(Lucas)于1882年描述和命名。长期以来,大卫两栖甲的已知产地仅为四川西部,本次发现将其分布范围向南扩展了近500公里,验证了大理苍山与横断山脉在动物区系上的联系,对研究青藏高原东缘的冰川活动,以及地球冰期动物的迁移等均具有重要科学价值。
      启动于2020年7月的“云南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项目,由大理州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立项资助,大理大学农学与生物科学学院负责执行,是继1981年中英和1984年中美苍山联合科考以来,针对该区域的首次综合科考。本次科考的主要内容为对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自然地理、生物多样性、社会经济、保护区威胁因素、保护管理工作等方面进行调查和评价。项目执行至今,已经获得大量第一手资料。通过本次综合科考,将为摸清苍山洱海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家底提供最基础的数据,为苍山洱海的保护管理提供科技支撑和决策参考。

作者:王吉申    来源:大理大学农学与生物科学学院

网站首页    生物多样性    动物多样性    大理苍山发现甲虫活化石——大卫两栖甲

生物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