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区现状及评价
自然生态质量评价
独特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水文和气候条件,构成了苍山洱海保护区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孕育了丰富的生物资源。保护区在地质地貌学、生物学、生态学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高的科学价值,不仅是种类丰富的动植物种质资源基因库,还是反应地球演化重大事件的关键地区,其资源具有非常高的保护价值,突出体现在保护区自然生态环境及生物资源的典型性、自然性、多样性、稀有性、脆弱性及感染力等方面。
典型性
苍山洱海保护区地处青藏高原向中国东部和南亚低地势区过渡的转折点,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交汇处。大理苍山在中国植物区系区划上处横断山脉地区(III E14. Hengduan mountain region)与云南高原地区(III E13. Yunnan plateau region)的交界面上,在云南省的植物区系区划中处滇中高原亚地区(III E13a. Yunnan plateau subregion)和三江峡谷亚地区(III E14a. Three river-gorges subregion)的区系分界带上,是研究上述两大植物地区区系关系的一把钥匙。苍山在植物分布上是呼应东、西、南、北的纽带,同时又是很多成分分布的边界,是重要的区系结。在动物区系上,地处东洋界的西南区是一些南北动物分布的阻限地。
正是由于地处交汇和过渡地带,造就和孕育了保护区多样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生物资源,奠定了本区域在动植物区系上的重要地位。
(1)典型的垂直植被带及生态景观
受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保护区内形成了典型、明显的垂直植被带及生态景观。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苍山东坡和西坡的植被和植物种类的分布特点极为明显,层次清晰,保存了许多从亚热带过渡到高山寒带的各种植被类型。苍山东坡自山麓至山顶依次分布着云南松林、华山松林、针叶混交林、冷杉杜鹃林、杜鹃灌丛及草甸;苍山西坡依次分布着云南松林、常绿阔叶林、云南铁杉阔叶混交林、针叶杜鹃箭竹矮林、杜鹃灌丛及草甸。根据《中国植被》和《云南植被》的记载,在大理苍山500平方公里内就有9个植被型,12个植被亚型,是横断山脉地区植被类型的缩影,中国西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生物多样性的典型的代表。苍山冷杉Abiesdelavayi的模式标本采于大理苍山,本区的苍山冷杉寒温性针叶林也是全国最为典型的。
(2)典型、完整的古冰川遗迹
大理冰期是我国第四次冰川的最后一次冰期,这次冰期在亚洲大陆的最南端的发育是在云南大理苍山。经有关专家的考察,在苍山海拔3600m以上分布有类型多样、典型完整的的冰蚀地貌,包括冰斗、槽谷、刃脊和角峰等遗迹。根据冰川遗迹恢复,推断苍山大理冰期时雪线海拔3800米,冰川末端海拔3600m,有冰川冰斗24条,其中东坡15条,西坡9条,冰川面积为26平方公里。从现存的玉局峰北侧的洗马塘、杉阳峰下的黄龙潭几个冰斗的分布位置来看,为谷源冰斗,海拔都在3880m。冰川槽谷分布较为普遍,现苍山十八溪海拔3100m以上地段都能觅见其踪迹,规模较大的为万花溪。目前保存较为典型的是主峰马龙峰和玉局峰之间清碧溪的3100m以上的沟谷,谷底至山顶高差达1000m,有数条支谷和主谷相连,组成复式山谷冰川,连接部位形成悬谷和槽谷头。云弄峰西面的鸡茨坝(海拔3150m)、小花甸(3260m)和花甸坝(2900m)都为当时的冰蚀湖。苍山作为末次冰期冰川作用的典范地区,具有表征地球进化历史主要阶段的典型、独特的地质遗迹景观,是我国著名的冰川遗迹地,具有非常重要的科研和保护价值。
自然性
苍山洱海保护区虽然地处城市边缘,处于半开放及开放状态,然而由于苍山海拔较高且地形复杂,苍山西坡2900m以下,还发育着较好的常绿阔叶林,东坡亚高山带和高山带的原生植被或顶极群落的特性表现较为明显,受到的人为干扰极小,苍山海拔3000m以上的核心区依然保持着良好的自然性。
多样性
苍山洱海保护区分布有森林生态系统、草甸生态系统、高原湖泊和湿地生态系统4种类型的生态系统,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据统计,保护区内已记载有维管束植物215科,972属,3119种(包括种下等级,下同)。其中蕨类植物44科,102属,345种,裸子植物5科,8属,14种,被子植物166科,862属,2760种。苍山片有维管束植物208科,954属,3086种;洱海片有水生维管束植物23科,38属,52种。记载有脊椎动物407种,其中兽类10目31科86种,鸟类18目42科263种,鱼类4目7科30种,两栖爬行类4目9科28种。在记载的植物中,有大量的药用植物、食用植物、观赏植物、饲料植物、油脂植物、芳香植物等资源植物,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苍山的观赏植物和洱海的水生动物资源。苍山分布有杜鹃花科、兰科、龙胆科等多种观赏植物,大理苍山在国际上被誉为“杜鹃花的故乡”,苍山特有的杜鹃花属植物就高达44种。洱海的水生动物资源非常丰富,分布有鱼类30种,其中土著鱼类17种,大理裂腹鱼、洱海鲤等8种为洱海特有鱼类。以大理裂腹鱼(弓鱼)为主要成分的特殊鱼类区系是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
稀有性
在苍山洱海保护区记载的3119种野生植物和407种野生动物中有大量的珍稀濒危保护物种和特有物种,有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9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植物2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7种;被列入CITES附录II的保护植物有104种;云南省重点保护植物20种,其中2级保护6种,3级保护14种。
苍山洱海保护区的兽类资源中,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种,包括豹、云豹、林麝和熊猴;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2种,包括小熊猫、大灵猫、小灵猫、金猫、丛林猫、猕猴、黑熊、水鹿、中华鬣羚、川西斑羚、中国穿山甲和黄喉貂。
苍山洱海保护区的鸟类资源中的黑颈长尾雉为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21种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70种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受国家保护鸟类共计192种。
保护区的鱼类资源中,有8种洱海特有种;云南裂腹鱼为洱海、剑湖等滇西湖群特有种;杞麓鲤为云贵高原湖泊特有种。
脆弱性
苍山由于地形复杂、海拔高差大,保存了极为丰富的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森林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表现在森林一旦遭受破坏,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是不可逆的,而且恢复的难度非常大。特别是苍山海拔3000m以上为寒温带及高原亚寒带,该气候带长期以来形成的植被及其生境非常脆弱,需加强保护措施。洱海以其独特的气候条件和水文特征,在其水生生态系统演替过程中,孕育了众多特有的生物种类,与苍山相对呼应,以秀美的湖光山色,富饶的水土资源而著称于世。近年来,洱海的保护与治理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洱海水污染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水体生态系统得到恢复,然而洱海生态系统目前正处于敏感、可逆的转型期,水体生态系统脆弱,难以达到自我修复和自我维持,洱海保护治理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感染力
苍山洱海保护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保存完整的冰川遗迹和独特的文化特征,造就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景观多样性,具有高山生态景观、森林生态景观、雪原景观、冰川遗迹景观、高原湖泊景观和湿地生态景观。整个保护区水陆相依,山川辉映,形成独特的“风花雪月”风貌,综合价值较高,具有非常强的感染力。
有效管理评价
社会影响力
苍山洱海保护区位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地处滇中高原西部与横断山脉南端交汇处,主峰点苍山位于横断山脉与青藏高原的结合部,顶端保存着完整的典型冰融地貌。区内保存着从南亚热带到高山冰漠带的各种植被类型,是世界高山植物区系最富有的地区,物种多样性丰富,同时还是数百种植物模式标本的产地。洱海为云南第二大淡水湖泊,水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素以“高原明珠”著称。苍山洱海重要的科研价值,吸引了众多中外学者前来参观考察,19世纪后期以来,大理苍山就已有学者进行科学考察和研究,研究领域涉及生物学、地理学、地质学、民族学、古人类学等。
云南大理以其秀丽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文物古迹,优美的民族风情为特色而闻名遐迩,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苍山洱海,山水相依,是久负盛名的大理著名风景“风花雪月”中的“苍山雪”和“洱海月”两个景点。苍山洱海旅游资源丰富,是中外游客所向往的地方。为了加强对苍山洱海的保护,实现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1981年,大理苍山洱海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省级自然保护区,1994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高原淡水湖泊及水生动植物、南北动植物过渡带自然景观、冰川遗迹等。
苍山洱海保护区集自然景观、地质地貌、生物资源与人文历史等为一体,在国内比较少见,在国际上也有较高的知名度。
社区协调性
苍山洱海保护区是全国在城市近郊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自然保护区的典型。保护区地跨大理市、漾濞县和洱源县,所处区域开发较早,社会经济较为发达,整个保护区基本处于完全开放(洱海)和半开放(苍山)状态,与人类的社会生产活动密切联系,并受到其很大的干扰和影响。保护区成立后,持续地开展了各项保护管理工作,坚持不懈地开展自然保护宣传教育工作,大大提高了群众的自然保护意识,同时通过社区共管活动,也让周边的群众自觉自愿地参与到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工作中来,形成社区共管的良好氛围。特别是被概括为“循法自然、科学规划、全面控污、行政问责、全民参与” 的“洱海保护模式”,不但使洱海的水污染治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它的治理经验也得到了国家、云南省的充分肯定,为全省、全国的湖泊保护治理工作提供了典型的成功范例,作为全国城市近郊保护最好的湖泊之一,洱海的社区参与及共管对受人为干扰剧烈的保护区管理工作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基础设施
苍山洱海保护区建立以来,得到了国家、云南省的大力支持,在上期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使保护区具备了一定规模的基础设施。
(1)大理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基础设施:办公用房约30m2;保护区界标207个、宣传碑7座、苍山西坡生态监测点1个。
主要设备:台式电脑2台、笔记本电脑1台、打印机1台、档案柜8个、办公桌椅4套、数码照相机(奥林巴斯C-2500L)1台,尼康D—200数码照相机1台、管护车1辆(海狮面包车)。
(2)大理州苍山保护管理局
基础设施:办公用房约200m2。
主要设备:台式电脑11台、笔记本电脑5台、打印机4台、档案柜12个、办公桌椅16套、数码照相机2台、摄像机2台、GPS 2台、越野车1辆。
(3)大理市苍山管理局
基础设施:办公用房约150m2;保护区界标98个、生态监测点1个、管护点8个。
主要设备:台式电脑10台,笔记本电脑3台、打印机3台、档案柜8个、办公桌椅13套、数码照相机1台,摄像机1台,无线中继台1套。
(4)漾濞县苍山保护管理分局
基础设施:办公用房约40m2;界标130个、宣传碑5座、生态监测点1个、管护点2个。
主要设备:台式电脑2台、打印机1台、档案柜4个、办公桌椅7套。
(5)洱源县苍山保护管理分局
基础设施:办公用房约30m2;界标70个、宣传碑3座、管护点1个。
主要设备:台式电脑2台、笔记本电脑1台、打印机1台、档案柜6个、办公桌椅5套。
(6)大理市洱海保护管理局
基础设施:办公用房约100m2;生态监测点12个、保护区界标30个。
主要设备:
局机关:台式电脑12台、笔记本电脑6台、打印机6台、档案柜15个、办公桌椅20套、数码照相机3台、摄像机1台、越野车2辆、公务车2辆、水政渔政执法车1辆。
下属机构:台式电脑10台、笔记本电脑4台、打印机4台、档案柜12个、办公桌椅15套、巡护执法车2辆。
法规体系
苍山洱海保护区管理机构成立后,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野生动物保护法》、《野生植物保护条例》、《湿地保护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开展相关保护管理工作,使保护区的各项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为了加强对洱海资源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开发利用,1998年云南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批准了《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管理条例》,该条例对洱海的管理部门、主要职责、禁止行为、管护要求等作了明确规定,使洱海的保护管理工作更加地明确和细化。2009年3月,云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员会第九次会议批准了《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苍山保护管理条例》,该条例划定了苍山的保护范围,明确了主要保护对象,对保护区的禁止行为、管理机构、管理职责等予以明确,为苍山的有效保护奠定了良好基础。2008年6月,大理州人民政府公布了《大理州洱海滩地管理实施办法》、《洱海流域垃圾污染物处置管理办法》、《大理州洱海水污染防治实施办法》、《大理州洱海渔政管理实施办法》、《大理州洱海水政管理实施办法》以及《大理州洱海保护区内农药经营使用管理实施办法》等7个符合洱海管理实际、条款具体、操作方便的地方规范性文件。
管理机构
由于苍山洱海保护区的特殊性,其管理机构设置也较为复杂。目前,参与苍山洱海保护区保护管理工作的管理机构主要有:大理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大理州苍山保护管理局、大理市苍山管理局、漾濞县苍山保护管理分局、洱源县苍山保护管理分局和大理市洱海保护管理局。在具体业务中,大理州环境保护局负责对云南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行统一管理、监督和协调,大理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与大理州苍山保护管理局、大理市洱海保护管理局依据各自职能,分工配合,密切合作。
大理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为大理州环境保护局下属科级事业单位,下设苍山西坡、苍山东坡和洱海管理所,其主要职能为:贯彻、宣传、执行国家、省、州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制定自然保护区的各项管理制度;统一管理自然保护区,调查自然资源并建立档案,组织环境监测;保护自然保护区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负责苍山洱海自然保护区的规划、科研、开发利用和协调管理工作。
大理州苍山保护管理局和大理市洱海保护管理局分别为大理州人民政府以及大理市人民政府下属的事业局,大理州环保局及大理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对他们进行业务指导。
管理体系
苍山洱海保护区在行政上受大理州人民政府领导,业务上受国家环保局和云南省环保厅指导。目前保护区管理体系还不健全,主要表现在:管理体制不顺,管理制度不完善,人才储备欠缺、管理信息化水平较低、部门设置不全等。
管理队伍
保护区目前有管护人员204人。其中,大理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目前有在职职工5人,其中,大学本科3人,大专2人;高级工程师1人,中级职称2人,初级职称2人。
苍山保护管理机构现有人员105人,其中,公务员编制49人,国有企业正式职工13人,国有企业聘用职工43人。大理州苍山管理局现有在职职工23人,大理市苍山管理局现有在职职工13人,漾濞县苍山管理分局现有在职职工7人,洱源县苍山管理分局现有在职职工6人。
大理市洱海管理局共有在职职工94人,其中:公务员19人;专业技术人员16人(含见习人员4人);工程师6人;助理工程师6人;管理人员16人;工勤人员51人。
此外,苍山保护管理机构另聘有巡护管理人员45人,对保护区东坡进行经常性的管理巡护。洱海湖岸线较长,周边人口密集,环湖各镇相继成立了编制为3-5人的洱海管理所,现有专职在职人员38人,洱海环湖各镇(区)共聘请了109名滩地管理和水面保洁员,洱海管理局共聘请了34名滩地管理和水面保洁员。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实行长年保洁,使洱海滩地管理水面保洁队伍逐步走上规范化,并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科研监测能力
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由于科研力量薄弱,科研经费缺乏,没有能力单独开展科研工作。但是,苍山洱海特有的高原淡水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第四纪冰川遗迹,高山垂直植被及生态景观等受到国内外植物、动物、生态学家的青睐,与保护区协作开展了大量科学研究工作,为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理提供了大量的基础资料和管理经验。
2008年,苍山保护区管理机构在州财政支持下,开展了保护区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护工作,在苍山东坡万松庵承包了茶园138亩,开辟出了杜鹃、山茶等专类保护园,移种各类植物6000余株;开展了白腹锦鸡(国家二级保护)资源调查和繁育工作,经10个月的努力,项目已成功孵化第一批15只仔鸡;在西坡,由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BGCI资助,与中科院植物所合作,进行了极度濒危(目前仅存四株)漾濞槭保护繁育行动,在野外开辟防火隔离带,布置生物围篱等,并成功培育300株种苗。2009年度,按上级部门的要求,委托中国科学院植物所、地质所、微生物所开展了“苍山生物多样性”综合科考。
洱海保护治理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大理州专门成立了大理洱海湖泊研究中心,加之国内外科研机构对洱海的高度关注,与地方科研机构合作交流非常频繁,洱海保护区相关科研能力不断加强。目前,《云南洱海流域水污染防治近期项目规划》、《云南洱海绿色流域建设与水污染防治规划》、《洱海北部湖湾内负荷削减及底泥疏浚可行性研究》、《洱海流域面源污染防治与示范区建设可行性研究》、《洱海重点湖湾藻类水华控制应急预案》等已编制完成。在省委、省政府及省级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洱海富营养化初期湖泊保护治理研究与试验示范”项目正式被列入国家水专项,并确定为国家水专项湖泊主题第一批启动实施项目。目前7个子课题实施方案全部通过专家论证,并已全部启动实施,大理建立了3个工作站,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与农业部天津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合作共建“农业部大理农业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将极大提升大理州农业环境研发能力,特别是湖泊富营养化的综合防控技术,为农业安全生产和生态环境改善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创新。
在洱海湿地的恢复与保护上,根据云南省发改委投资计划,改扩建罗时江入湖河口湿地439.6亩,工程总投资2876.66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2301.33万元;地方投资575.33万元,开工和建成年份为2014-2016年,建设内容包括: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科研与监测工程、宣教工程等。该项目于2014年5月1日开工,现已经完成土建工程已基本完成,绿化工程已开工,累计完成投资约450万元,预计完工时间2015年12月。
宣传教育能力
苍山如屏,洱海如镜,大理人独钟情于苍山洱海。著名电影《五朵金花》反映的就是洱海周边白族人民的生活情景。该地区是云南最早的文化发祥地之一,历经千百年来,哺育了大理各族儿女。因此,大理人始终怀着对苍山洱海的崇敬和感恩之心,独特的地域特点造就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性格与文化,把洱海誉为自己的“母亲湖”,祈求风调雨顺,祈求苍山洱海给予更加富足的生活,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守护着他们。在具体工作中,保护区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工具,利用实施保护治理工程,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洱海保护月”等活动,积极宣传苍山洱海保护治理和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和各个重点项目的开展情况,不断创新健全宣传教育机制,让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建设,全民齐上阵,营造全民主动参与苍山洱海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苍山洱海保护深入人心,保护区的宣传教育工作成效显著。
自养能力
苍山洱海保护区资金来源主要为事业费拨款和专项业务费两块,没有其他收入来源。专项业务费拨款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资源监测及调查、管护执法等,专款专用。而事业经费主要用于职工工资、保护管理费、科研宣传费、交通工具及房屋、设施设备的使用维护费等,仅能维持保护区正常的管理工作,职工收入和福利待遇都偏低。保护区基础条件差,有限的事业经费不仅不利于人才的稳定,对吸引管理、专业人才也十分不利,更不能满足保护区更高的发展需求,保护区自养能力较差。
存在的问题
自然方面
(1)洱海生态系统稳定性弱,治理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由于近十年来洱海流域人口与经济压力的增加,洱海水质出现由Ⅱ类向Ⅲ类明显下降趋势,湖泊由中营养状态向富营养状态转变,并已处于富营养化初期阶段,正处于关键、敏感、可逆的营养状态转型时期。大理州多年来牢固树立“洱海清、大理兴”的理念,倾全社会之力,实施洱海的综合治理与保护,使洱海水污染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但是,洱海保护治理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洱海流域面源污染较重,对洱海水质及生态系统影响巨大。
有关洱海水生态系统历史数据及现状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洱海水生态系统的结构不合理,生态系统稳定性减弱。近40年来,洱海浮游藻类群落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与80年代相比,种类减少,多样性下降,生物量显著增加,目前浮游植物群落已经转化为以蓝藻为优势种的群落结构。近20多年来,洱海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急剧下降,分别由1992年890.5×104个/L和1.5mg/L减至171.2×104/L和0.5412mg/L;浮游动物种类发生明显变化,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等大中型浮游动物减少幅度最大,没有明显优势种类,浮游动物是藻类的主要捕食者,浮游动物密度的降低,使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控制性减弱,使得洱海爆发水华的风险加大。洱海70-90年代大型水生植物生物量为3.7kg/m2~3.9 kg/m2,但2003年仅为0.7kg/m2。从覆盖度上看,70-90年代曾保持着全湖40%的沉水植被覆盖度,2003年由于水质的恶化,覆盖度下降仅10%,目前沉水植被分布面积约为洱海总面积的5%。从沉水植物的分布看,80年代分布至9~10m水深处,湖心平台有丰富多样的植物群落;90年代随着水质的恶化,水生植物退回到水深6m的范围内,湖心平台以微齿眼子菜群落为主;2003年,由于水质污染水生植物退缩到水深4m的范围内,湖心平台植物消亡;目前沉水植物分布一般不超过5m,主要分布在沿岸区域。
(2)人为干扰活动对保护区的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影响
洱海流域是大理州经济社会最发达的地区,国土面积约占全州8.7%,大理市和洱源县人口约占全州的30%,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州的45%。同时,保护区周边的人口密度也较大,经初步估算,保护区所在区域人口密度为160人/平方公里,特别是洱海环湖坝区人口密度达260人/平方公里以上,人均耕地面积仅0.5亩。保护区外围,特别是环湖周围村镇密集,苍山海拔2400m以下冲积扇群上修建的山庄、宾馆、休憩、游乐等旅游设施,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数量的激增,洱海流域内的人为活动愈加频繁,这将对洱海的水质、生物多样性产生巨大的影响。在苍山东坡的部分实验区,生物多样性正被云南松、华山松等类型的人工林所取代,原有的次生植被正在减少。苍山冷杉、杜鹃林等正向高海拔退生,在低海拔地区,林下原有的土著灌木如:金丝桃、滇杨梅、木兰、老鸦泡、小铁籽、石楠叶、小杜鹃、山栀子、芒种花、野瑞香、狭叶青荚叶、山茶花、小蘖等正逐步减少,部分原生植被退化严重,物种多样性显著降低。特别是紫茎泽兰等呈逐步蔓延趋势的入侵物种,不但使生物多样性降低,也给保护区带来很大的火灾隐患。
同时,随着大理旅游业的持续升温,中外旅游者蜂拥而至,使区域旅游人口急增,仅大理市2010年接待游客人次为590万次,且旅游主要集中在洱海西部和南部沿岸,苍山四条索道服务范围及石门关、麦地大花园、花甸坝等苍山传统旅游片区。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基础设施滞后、规划布局不合理、管理监督不到位等原因,使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不断增大,特别是在利益驱动下,抢占洱海滩地、违法违规建房、乱堆乱放建筑垃圾、占道经营等乱象频频出现,这给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工作也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挑战。
(3)外来入侵物种蔓延,使保护区生物多样性降低
由于酷渔滥捕和盲目引种,使洱海鱼类群落结构从上世纪50年代到目前发生了显著变化。其变化趋势表现为:土著鱼类濒危或消失,外来鱼类种类数量继续增加;鱼产量由过去以土著鱼类为主转变为以外来引入鱼类(银鱼)和人工投放鱼类(四大家鱼等)为主,外来鱼种尤其是1991年银鱼在洱海的引种成功,银鱼产量由1991年的530t上升到1996年的700t,使土著鱼类逐渐灭绝,小型低质鱼类比例上升,并且在目前的形势下,这一格局将稳定维持下去;捕捞强度的加大和捕捞技术的提高,使洱海鱼类的捕捞量居高不下,从而构成洱海鱼类生物多样性的严重危机。据初步调查统计,入侵洱海的外来种主要有19种,其中对洱海有严重危害的有水葫芦、乌鳢、子陵鰕虎鱼、银鱼等近十种,由于这些外来物种与土著鱼种进行种间竞争,争食物和产孵卵场所,并大量吞食土著鱼种的鱼卵,破坏了以大理裂腹鱼、大理鲤、杞麓鲤、大眼鲤、洱海四须鲃和油四须鲃为主的土著鱼类区系,致使这些土著鱼类灭绝或濒临灭绝,也使洱海越冬水禽数量减少至80年代高峰期的二十分之一。
苍山目前有紫茎泽兰、水花生等入侵物种,由于外来入侵物种生命力强,适应性强,繁殖力强,抗逆行强,性成熟早,能与当地物种竞争生存空间,使原有物种的种群数量和结构发生改变,分布区不断减小,种群数量下降,甚至消失,使农、林、牧、渔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经济损失严重,使原有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新的威胁。
(4)无序放牧、乱砍滥伐等使保护区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苍山洱海自然保护区建立后,在有限的条件下持续开展了各种保护管理工作,但由于各种客观原因的存在,保护区天然草场的无序、过度放牧问题依然存在,对保护区的森林植被造成很大威胁。由于保护区的草场多属高山天然草场,自然生长的可供牲畜食用的草本植物生长速度不同于放牧专用草场,面积虽大,年生长量小,草场载畜量低。大量的无序过度放牧,导致天然草场和林下植被严重破坏。特别是羊类的大量放养,导致植物生长变缓,植被被践踏,加上全球气候变暖,季节性干旱频繁出现,严重影响了草场和灌木林的恢复,破坏了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更加速了天然草场、灌木林地沙漠化、荒漠化的趋势。
同时,无序放牧、乱砍滥伐和乱采滥挖造成保护区植被退化,人畜践踏和雨水冲刷形成了大量的侵蚀沟,加上农地丢荒,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维护不到位,导致沟渠堵塞或损坏,造成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对保护区周边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影响。
管理方面
(1)管理体制不顺,管理难度大
苍山洱海保护区为环保部门主管的自然保护区,目前参与其保护管理工作的部门主要有大理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大理州苍山保护管理局、大理市苍山管理局、漾濞县苍山保护管理分局、洱源县苍山保护管理分局和大理市洱海保护管理局6个管理部门。加上保护区资源属性特征,人为干扰剧烈,使保护区管理工作点多面广,其保护管理工作又涉及环保、水利、农业、林业、国土等多个部门,使苍山洱海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工作更加复杂化。由于管理体制不顺、多头管理问题的存在,使保护区现存的这些机构的性质、职能和权限不明确,责权交叉问题突出,达到统一管理的难度较大,限制了保护区管理的有效性。在保护区的各项管理工作中,部门间的联系和协调不够,各自为政,造成管理不到位、重复建设、资金使用效率低、效果差的局面,无法对保护区的资源保护管理进行统一规划,严重制约了保护区资源的保护效果。
(2)保护区资金投入不足,发展缓慢
苍山洱海保护区能力建设资金投入总体不足,据统计,1999~2005年分别得到国家环保部390万元的资金支持,得到省补助20万元,共计410万元;2006年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建设项目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600万元;2007年国家环保部自然保护区能力建设专项资金60万元;2009年国家环保部自然保护区能力建设专项资金150万元;2010年大理州州级财政保护区总体规划修编专项工作经费70万元等,保护区在过去12年间,各类资金投入共计1290万,平均每年107.5万元。国家资金给予支持的年度较为分散,年度资金量较小,加上省、州两级自然保护区专项资金配套投入严重不足,保护区管理缺乏科研、监测、巡护经费,导致了保护区的基础设施设备落后、管理技术手段原始等一系列问题,不能满足保护工作的需要,限制了保护区各种功能的发挥。
同时,由于资金投入有限,人员不足且缺少必要的培训,使得保护管理、科研、技术人员的综合能力提高缓慢,难以适应保护区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保护区边界管护战线太长、社区人为活动频繁,缺乏完善的监测体系和数据管理体系,无法全面保护苍山洱海地区的保护对象,很难控制入区非法采集和盗伐、偷猎人员。
(3)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管理基础薄弱
虽然经过前期的建设,使保护区具备了一定规模的管理基础,但已有的基础设施还很不完善,现有的基础设施还不能满足保护区各项保护管理工作的需求。目前,保护区确标立界工作还未全部完成,保护区基层管理站建设工作滞后,科研、宣教基础设施薄弱,办公、生活、防火、执法巡护等设备缺乏,很大地限制了保护区保护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同时,由于一些区域公路不通,保护区交通十分不便,加上路途遥远,巡护执法工作难以开展,不能对保护区实施有效的保护管理,导致无序开发、过度放牧、乱砍滥伐等违法行为无人管理,对这些违法案件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同时,保护区的旅游服务设施也比较落后,生态旅游还停留在比较简单、粗放的状态。
(4)保护区管护力量薄弱,能力建设滞后
苍山洱海保护区管护力量薄弱主要表现在管护人员和专业人员的缺乏,加之保护区边界管护战线长、社区人为活动频繁,日常巡护管理工作不能及时有效开展,专业人员的缺乏,也不能实现对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及湿地、森林生态系统的动态监测,不能及时掌握其发展变化情况,更不能制定更加科学、合理、针对性强、有效的管理对策和措施。管护人员的缺乏,也使非法采集和偷猎、乱砍滥伐、乱采滥挖等违法情况得不到及时制止和处理,这些违法行为在长期“放任不管”的情况下逾发严重。同时,保护区现有人员也很缺少必要的培训,受保护区工作环境和工资待遇的制约,保护区缺乏吸引高素质人才的能力,虽然开展过多种形式的培训,但缺乏各个层次的连续培训,使得保护管理、科研、技术人员的综合能力提高缓慢,难以适应保护区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5)科研监测工作滞后,宣教工作力度不够
由于苍山洱海保护区科研基础薄弱,加上专业技术人员缺乏,保护区还未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和数据管理体系。目前保护区虽然有国内外科研院所曾开展过保护区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但还缺乏对保护区系统的本底调查,缺乏对保护区内自然资源、自然环境、重点保护对象等的定位与动态变化监测。
保护区内人口众多,而且由于大理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流动人口增加迅速,由于缺少必须的宣教设施及经费,群众保护意识不强。保护区成立以来虽然开展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但缺乏系统综合的公众保护意识宣传基地及教育计划,影响了公众保护意识的提高,给保护管理工作带来压力。
(6)森林火灾频发,森林防火存在巨大隐患
由于苍山洱海保护区周边村寨密集,景点景区多,人为活动十分频繁,使保护区火险等级高,周边火源管理极为困难。据统计,苍山自2000年以来共发生森林火灾6起,受害森林面积147.49公顷,损失林木蓄积2919.72m3,直接经济损失762.5万元。而保护区的防火经费投入不足,现有的防火体系不健全,基础设施不足,设备落后,“四网两化”建设有待加强。加上保护区管理体制的多头管理,导致防火指挥系统不够畅通,应急处置预案不明确,扑火队伍机动性不强,使得保护区的森林防火体系仍存在诸多漏洞。因此,保护区的防火基础设施、设备,扑火物资、储备,通讯、预警体系建设以及扑火队伍的建设还比较薄弱,与防火工作现代化、科学化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综合评价
(1)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丰富,综合保护价值高
苍山洱海保护区由于地处交汇和过渡地带,造就和孕育了保护区多样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生物资源。苍山东坡和西坡的植被和植物种类的分布特点极为明显,层次清晰,保存了从亚热带过渡到高山寒带的各种植被类型。苍山还是数百种植物模式标本的产地,苍山冷杉Abiesdelavayi的模式标本采于大理苍山,本区的苍山冷杉寒温性针叶林也是全国最为典型的。苍山还保存了典型、完整的古冰川遗迹,是末次冰期冰川作用的典范地区,具有表征地球进化历史主要阶段的典型、独特的地质遗迹景观,是我国著名的冰川遗迹地,具有非常重要的科研和保护价值。洱海为云南第二大淡水湖泊,水生动植物资源比较丰富,以大理裂腹鱼(弓鱼)为主要成分的特殊鱼类区系是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保护区的生物资源集典型性、自然性、多样性、稀有性于一体,具有显著的科学、美学价值。
(2)保护区保护与开发的矛盾突出,面临的问题和威胁较多
苍山洱海保护区周边人口密集,经济活动频繁,特别是大理州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保护区周边以“两保护、两开发”(保护洱海、保护海西,开发海东、开发凤仪)为重点,滇西中心城市建设步伐加快,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也对保护区的生态环境造成越来越大的压力。洱海环境承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十分突出,尽管洱海富营养化进程得到基本遏制,但洱海生态环境仍十分脆弱,生态结构单一、水生生物总量不足,11种土著鱼类(包括大理裂腹鱼(弓鱼)等珍稀物种)受到严重威胁。由于洱海综合治理资金需求量较大,治理项目筹资困难导致治理的速度滞后于污染的速度,洱海保护治理工作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同时,由于保护区的管理基础薄弱,无序放牧、乱砍滥伐、滥采滥挖等人为破坏活动难以得到有效整治,加上森林火灾、生物入侵等问题,使保护区内生物资源数量及质量均呈下降趋势,主要保护对象处于受威胁状态,也使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工作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3)保护区管理基础薄弱,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自1994年苍山洱海成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来,根据《保护区总体规划(1996-2010)》规划的原则、目标,大理州环境保护局负责对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行综合管理,保护区管理处与苍山保护管理局、洱海管理局依据各自职能,密切合作,逐年实施规划的相关项目,保护区的保护管理能力、科研及监测能力、对外宣传教育能力等得到不断提高,减少了经济社会发展及开发建设活动对保护区的影响,使保护区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但是,由于管理体制不顺,保护管理经费有限,目前,保护区的基础设施还十分薄弱,保护区内及周边人为活动频繁,但巡护监测装备落后,巡护监测体系不完善,科研宣教基础设施缺乏,科研宣教能力亟待进一步加强,管理队伍不健全,专业人员缺乏,这些情况的存在,使保护区的管护能力较低,保护管理工作的效率不高,保护区各项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严重制约着保护区更加科学规范的建设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