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目标与总体布局
规划目标
总体目标
根据“全面规划,积极保护,科学管理,永续利用”的方针,坚持可持续发展和自然保护并重的原则,以自然资源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中心,结合本地实际,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同步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规划总体目标为:至规划期末,苍山地质遗迹、高山森林生态系统、洱海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等主要保护对象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系统结构健全、功能稳定,把云南大理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成为功能区划合理、设施较完善、制度健全、管理高效的全国优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前期目标(2014-2020年)
加强保护区能力建设,健全保护区管理体系和体制,同时加强部门间的协调与配合,建立协商机制,共同协商解决重大问题,用6年时间,深化保护区管理能力建设,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基础设施和完整的保护管理体系,形成适度规模的科研教育基地和生态旅游基地。具体内容包括:
(1)加大科研保护管理工作,完成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科考,为有效管理提供基础条件和依据;建立12个生态定位观测点、17条生态监测样带(苍山9条,洱海8条),11个固定样地和4个水禽监测点,加强重点保护对象的动态监测及开展科研保护工作,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保护管理措施使珍稀濒危物种(如漾濞槭、大理弓鱼)得到有效保护。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管理局、站、卡三级管理机构,建设3个管理分局、14个管护站和7个检查卡,完善核心区、缓冲区的界碑、区标、指示牌等基础管护设施,形成机构完善、设施齐全的管理体系。
(3)建成完整的森林防火应急体系,建设连接东西坡的森林防火快速应急救援系统,维修81.8km巡护道路、新建104km的巡护步道,成立护林防火专业队伍、完善相应的设施与设备,森林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森林覆盖率达到88%。
(4)建设洱海湖泊生态预警和应急机制,保护和恢复环洱海生态湿地系统,洱海的主要保护对象得到有效保护。
(5)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宣传教育设施建设,加强宣传和教育管理工作,形成适度规模的科研教育基地;强化保护措施,完善生态旅游,做大做强生态旅游产业。
后期目标(2021-2025年)
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科技支撑体系和能力建设,形成完善的保护管理体系、科研监测体系、宣传教育体系和基础设施体系,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和运行机制,使保护区管理走向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全面实现规划的总体目标。具体内容包括:
(1)完善管护基础设施条件,重点加强科研、监测能力建设,增强必需的设备和设施,提高科研监测人员的学历层次和综合能力;建设好滇西北珍稀动植物繁育中心,野生动植物与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拥有完善的生态预警和应急机制。
(2)加强国内、国际合作,充分发挥保护区科研基地的功能,积极争取国际、国内项目基金,开展针对苍山垂直生态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洱海高原湖泊生态系统等专题性科学研究,使苍山洱海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科研能力达到一定的水平;洱海水质长期保持在II类。
(3)深入开展保护、科研和宣教活动,提高宣教的水平和效果,形成完整的宣教体系。
(4)做强做精特色生态旅游产业,带动保护区周边经济发展,增加居民收入。
(5)保护区完善成熟并可持续发展,从而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资源保护完好、科研监测手段先进、职工素质优良的全国优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功能区划
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大理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审核意见的复函》(环函〔2000〕444号)、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云南大理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00-2010年)的批复》(云政复〔2003〕73号)等文件,“云政复〔2003〕73号”文件批复的核心区与缓冲区面积之和小于“环函〔2000〕444号”批复的面积,由此产生了保护区功能分区的不明确。本次规划落实“国办发〔2010〕63号”文件,对保护区的功能分区进行核查和确认,将功能分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面积之和恢复至“环函〔2000〕444号”批复的原有面积。
功能区划原则
(1)保护优先原则
大理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大理市郊,人为活动频繁,管理压力很大,无论是核心区、缓冲区还是实验区的区划,都必须有利于保护对象的生存及其自然环境的保护。
(2)科学性原则
根据主要保护对象、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以及社会经济等因素,采取科学的区划方法,因地制宜地确定各功能区的空间位置和范围,并对保护区功能分区尚不明确的区域进行核查和确认。尽量以自然区划为主,人工区划为辅,利用自然地形地貌作为各功能区的界线,局部可结合行政、权属界线作为功能区的界线,达到封闭独立并具有科学性。
(3)实验区的可持续性原则
实验区具有保护与发展的双重任务,其可持续性直接影响到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由于要同时实现保护、科研和资源利用等多重目标,因而与核心区相比,其管理要求应当更高。实验区的位置和面积应在确保保护目标的前提下,根据自然资源利用的可能性及限制条件决定。
功能分区结果
根据区划原则、依据,结合保护区实际,在保护区范围内划分为3大功能区,即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同时,根据区域历史情况和目前开发现状,在实验区中划出部分发展生态旅游区域,将保护和适度利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1)核心区
将保护区内被保护对象具备典型代表性,并保存完好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动植物集中分布地划为核心区,核心区除进行必要的瞭望观测、定位监测与科考调查项目外,不得设置和从事任何影响或干扰生态环境的设施和活动。云南大理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分为苍山保护核心区和洱海保护核心区,面积为17000 hm²,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1.33%。
① 苍山核心区
苍山核心区界线范围:由海拔3000m起向山顶及苍山东西坡的主要溪谷向左右两岸延伸1000m地段,其中不包括桃溪、中溪、绿玉溪两岸延伸至玉局峰、龙泉峰、中和峰的区域及苍山电视台所在地区,核心区面积为16500hm²,主要保护以苍山冷杉——杜鹃林为特色的高山垂直带植被及生态景观。
该区主要植被类型有高山草甸、甸状灌丛、矮曲林、亚高山灌丛、苍山冷杉林、云南铁杉林、杜鹃灌丛林、杜鹃苔藓林等,尤以杜鹃和苍山冷杉林分布为其特色。
主要植物种类是:苍山冷杉、云南铁杉、云南红豆杉、高山香柏、灰叶杉、多种杜鹃、山茶、雪茶、贝母、滇藏木兰、黄花岩梅、马樱花、延龄草、豹子花、假百合、大理独花报春、美报春、滇黄岑、高河菜、黄背栎、黑穗箭竹、苔藓等。
主要动物种类包括林麝、川西斑羚、小熊猫、金猫、黑熊、黑颈长尾雉、血雉、红腹角雉等雉类以及黑翅鸢、雀鹰、普通鵟等猛禽,是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区域。
在溪谷地带多为湿性常绿阔叶林、半湿性常绿阔叶林类型,以高大乔木为主的原生性森林,主要分布有领春木、水青树、扇蕨、楠木、榕树、云南油杉、龙女花、栎、栲、兰属植物、黄牡丹等植物类群。以及熊猴、猕猴、黄喉貂、黑颈长尾雉、白鹇、白腹锦鸡、楔尾绿鸠、领鸺鹠等珍稀物种。
② 洱海核心区
位于洱海北部弥苴河三角洲外围500m水面,西闸河尾外围200m水面两处,面积为500hm²。湖底地势平坦,水深l~5m。该区是洱海水源的入湖口,年入湖水量占全湖入湖水量的一半以上。弥苴河上游无大型工业污染,目前,沿河汇入农田及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对该区水质有一定的影响。
(2)缓冲区
缓冲区的作用是缓解外界压力,防止人为活动对核心区的影响,对核心区生态系统及生物物种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缓冲区可进行有组织的科学研究、试验观察,安排必要的监测项目、野外巡护和保护设施建设。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缓冲区包括苍山缓冲区和洱海缓冲区,面积为38500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48.31%。
① 苍山缓冲区
苍山缓冲区的范围为海拔2600~3000m范围的区域,面积为30200hm2,该区域不包括莫残溪——隐仙溪旅游区、大小花甸坝旅游区和西坡大花园旅游区。
该区主要为常绿栎林、暖温性针叶林、灌草丛及萌生灌丛等,为次生植被类型,在山谷中还存在有部分原生性植被。林木常为华山松、云南松、栎、栲、马樱花、山杨、杜鹃、山茶、云南油杉、樟、木荷、枫、旱冬瓜等。山杨梅和次生栎丛、蕨类等最为繁茂。林下多为山地红壤、棕壤。东坡华山松群落总盖度达90%,林木茂密,郁闭度0.5~0.7。针阔混交林受人为破坏,林下药用和花卉植物等近年破坏更为严重,特别是杜鹃花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② 洱海缓冲区
洱海缓冲区分为北部缓冲区和西南部缓冲区,洱海缓冲区面积为8300hm2。
A.北部缓冲区
位于洱海北部,东起双廊以北约1km的碧源阱河入湖口,西至金圭寺为界,除核心区以外的区域为北部缓冲区,面积为3551hm2。该区湖湾较多,水深2~12.6m,底质多黑色淤泥。洱海入湖水源多集中在本区,主要水源河有弥苴河、永安江、罗时江、西闸河、万花溪、霞移溪、海潮河等。
该区水生植物种类丰富,群落组成较为齐全,分布有茭草群落、荇菜群落、菹草群落、马来眼子菜群落、亮叶眼子菜群落、狐尾藻群落、微齿眼子菜群落、黑藻群落等。洱海中所有42种水生植物在本区都有分布。浮游植物有硅、隐、绿、蓝、甲、金、裸藻门,优势种为水华束丝藻、梅尼小环藻等。海舌湾是全湖生物量最大的水域,其水生植物和浮游植物的种类最多,数量最大。
本区是洱海土著鱼类和经济鱼类产卵繁殖的场所,其中有三个幼鱼保护区,面积约5万亩。鱼类有大理鲤、洱海鲤、春鲤、老头鲤、鲫鱼、鲢鱼、鳙鱼、草鱼、武昌鱼等,同时又是50多种候鸟和留鸟的栖息地。
B.西南部缓冲区
位于洱海西岸,北起才村,南至洱滨小海舌,湖岸内约1km宽水面,又拐向东岸的下河湾,成一勺形,面积为4749hm2。该区分两个部位,西岸狭长带和南部水域。
西岸狭长带是深槽,深槽中部最深处达18.96m。该区水容量大,水流交换快,净化作用强,且有苍山龙溪、清碧溪、莫残溪和葶蓂溪的水流汇入,底质为砾石及沙质。
西岸狭长带水较深,岸边分布有苦草、黑藻,深水处无水草。浮游植物有硅、隐、 蓝、绿藻门,优势种为梅尼小环藻。藻鱼类种群数量不多。
南部水域由于受波罗江上游的农田和生活废水的影响,水质较其它水面差。水生植物生长茂盛,有马来眼子菜群落、海菜花群落、穿叶眼子菜群落、狐尾藻群落、微齿眼子菜群落、黑藻群落、金鱼藻群落、苦草群落等,种类多,生物量大。浮游植物有隐、硅、绿、金藻门,优势种为梅尼小环藻。该区是鱼虾产卵、索饵、越冬和幼鱼活动的良好场所,又是洱海渔业区的幼鱼保护区,更重要的是下关地区的饮水源区。
(3)实验区
实验区为保护经营区域,可以适度建设和安排生物保护、资源恢复、科学试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宣传教育、社区共管、生态旅游、多种经营项目,以及必要的办公、生产、生活等基础设施和道路、通信、给排水、供电等配套工程项目。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包括苍山实验区和洱海实验区,面积为24200hm²,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0.36%。
① 苍山实验区
苍山东坡2600m以下至保护区界线,包括海拔3000m的花甸农场、漾濞苍山贝母场,莫残溪——隐仙溪旅游区;西坡主要以石门关——岩桥旅游区、苍山西坡大花园旅游区、花甸坝旅游区、沟头箐——马尾水旅游区等景区为主的,除了核心区、缓冲区以外的区域,面积为7900hm2。
苍山实验区主要是次生植被类型及荒山荒地,由于森林植被砍伐严重,原始的自然景观遭受破坏。东坡以华山松、栎林、云南松林为主,西坡以云南松、樟、栎混交林及沟谷常绿阔叶落叶林带为主。主要植物有华山松、云南松、樟树、楠木、栎树、栲、杜鹃、马樱花、滇冬青、竹类、木棉、榕树、芭蕉、核桃、木瓜、蕨类、茅草等。
② 洱海实验区
洱海实验区包括除上述核心区和缓冲区以外的中部区域,面积为16300hm²。该区水深面宽,水容量大,湖岸线发育程度小,湖湾少,海印与古生轴线约三分之一的地方是洱海最深点,水深达21.66m。与南部金梭岛相对着的湖心部位又是一隆起,成为湖心平台,水深仅6~8m,沿岸形成地堑、深槽,水深10~17m。东岸的入湖河有凤尾阱河、玉龙河等;西岸有十五条溪流入湖。各入湖河口有堆积性水下冲积扇,沉积物较多,为砾石和粉沙。湖心底质为泥质,东岸为腐质,湖心平台底质为黑色淤泥。其中,挖色、海东、康廊、长育、下河湖湾等处,由于人为活动影响较大,导致农田径流及农村生活污水汇入,使湖湾水质变差,营养程度增加,水生动植物种群结构发生变化。该区水较深,水深10m以上的地方无水生植物。湖边浅水区和南部湖心平台有苦草、黑藻、微齿眼子菜、亮叶眼子菜等群落,西部有海菜花群落,湖湾部有狐尾藻、菹草、野菱、金鱼藻等群落。浮游植物主要有硅、隐、蓝、绿藻门植物,优势种为梅尼小环藻等,挖色湾和海东湾的数量最多。由于该区水深,水生植物生物量少,浮游植物数量不多,鱼类饵料贫乏,鱼类的繁殖和生长受到一定限制,鱼虾生物量比其它区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