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内容
自然保护与生态恢复工程
保护管理规划的原则和目标
保护规划原则
(1)生物资源全面保护原则
苍山洱海保护区位于大理市、漾濞县及洱源县的三县交界之处,周边人为活动较多,保护压力较大,因此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地方政府的规定,维持并提高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在保护管理中坚持全面保护现有生物多样性资源和提高珍稀濒危动植物种群数量的原则。
(2)重点区域优先保护原则
苍山洱海保护区的高原淡水湖泊水体湿地生态系统、第四纪冰川遗迹高原淡水湖泊、以苍山冷杉——杜鹃林为特色的高山垂直植被带及生态景观,以及以大理裂腹鱼(弓鱼)为主要成分的特殊鱼类区系是保护区的核心资源和主要保护对象。需从实际出发,集中力量保护核心资源分布区域的生态环境,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有效保护,解决重点区域在保护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3)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原则
在保护的前提下,在实验区内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适度开展与自然保护相一致的各种科普宣教、生态旅游以及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经营等活动,但不得建设影响环境、破坏资源或景观的经营式设施。遵循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合理利用,不断提高大理苍山洱海自然资源的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力争做到“从保护中发展,以发展促保护”。
(4)利益群体参与保护原则
苍山洱海保护区涉及到当地政府、社区居民、本地商户、投资商、旅游企业等多个利益相关者。这些利益相关群体对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及发展起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保护的认识程度也深浅不一。为了保证各项保护措施的顺利实施,保护区管理部门应遵循利益群体参与保护的原则,通过让他们尤其是保护区周边的社区居民、投资商参与保护方案的决策、实施和评估,从而实现保护区资源的可持续合理利用,减少对资源的破坏和威胁,达到保护资源的目的。
(5)结合传统文化保护原则
苍山洱海保护区所在的区域为少数民族聚居区,众多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当地的发展均有重大的意义。因此,应将当地优秀的传统文化与自然资源保护的知识相结合,应用到保护与社区发展的策略中,同时实现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双重保护。
保护规划目标
苍山洱海保护区的保护目标是全面保护好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及自然生态环境。通过各项保护工程的实施,保护、改善和促进苍山森林生态系统、洱海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正常运转,使保护区的生态系统更全面、稳定,各种动植物种群的栖息地结构更合理,种群数量不断增加,保护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协调处理好保护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探索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途径,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进入良性循环,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保护措施
(1)加快保护工程建设,提高保护区保护管理成效
在苍山洱海保护区的建设基础上,继续加强保护管理基础设施的建设,巩固和提高保护区的保护管理成效。在苍山、洱海两个片区的保护区边界及功能区界上,进一步确标定界,补充设置保护区界碑、界桩、标识牌等设施,做到保护区界线清楚,无纠纷。加强保护区的野生动植物保护、地质遗迹保护、森林防火、生态恢复以及外来物种防治等自然保护与生态恢复工程的设施设备建设。结合科研监测等项目,为保护和恢复措施提供科学依据,避免恢复措施因违背了自然规律,而破坏了典型原生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结构。通过各项保护工程项目的实施,真正实现大理苍山洱海保护区的有效管理。
(2)采取生态恢复措施,提高保护区自然生态质量
针对苍山东坡、西坡受到破坏的植被,在尊重植被演替规律的前提下,采取相应的植被恢复措施,恢复该区域的植被,进一步提高苍山的森林覆盖率。对符合退耕条件的坡耕地,结合在大理、漾濞、洱源3个县(市)的退耕还林工程,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在局部生态脆弱区和废弃矿区裸露区域,采取工程技术和人工抚育相结合的治理措施,恢复植被。
(3)规范保护区管理体制,明确各机构管理职责责任
针对目前管理机构存在的问题,理顺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体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系和配合,建立协商机制,按照《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苍山保护管理条例》、《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管理条例》履行好保护管理职责,确保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的有效实施。同时,结合现有管理机构的基础,在各县(市)增设基层的管理站,进一步明确各管理分局、管理站及管理人员的管护范围和主要职责。
(4)制定严格管理制度,提高保护区自身能力建设
根据保护区的实际管理需求,制定完善的内部工作、人事管理、管护人员的聘用制度、巡护监测制度、基础数据管理制度、生态旅游管理制度、社区污染排放制度、科研项目申报制度等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制度化、规划化管理。尤其需加强巡护和监测制度的建设,重视巡护队伍建设,优先聘用周边社区居民参与保护区的管护工作,建设一支专职兼职结合、保护区与社区相结合的巡护队伍。
(5)加大保护宣传力度,提高广大群众的保护意识
保护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展示生态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结合保护区保护、科研、科普宣教、生态旅游等基础设施的完善,进一步加强对周边社区群众和外来人员的保护宣传力度,提高广大群众对自然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通过教育和解说系统,让人们领略大理苍山洱海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并提高人们对大理苍山洱海的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壮观的自然景观、自然资源的脆弱性、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以及文化底蕴的认识,从而加强公众对大理苍山洱海的保护意识。
(6)严格执行审批制度,确保保护区资源不受影响
苍山洱海保护区的自然资源经营利用、生态旅游等活动,要以保护资源为前提,不能对保护区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产生影响。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及地方法规,保护区内的经营活动,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与审批制度、准建审批制度。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建设单位和个人必须采取保护地形、地貌、水体、植被等景观、景物的有效措施,保护水土资源,并负责治理因生产建设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避免造成污染和破坏。施工完毕,必须及时清理周围场地,进行绿化,恢复环境原貌。有关部门还应加强对建设项目实施期间的监管,督促建设单位落实恢复治理方案。
保护管理基础设施规划
确标定界
苍山洱海保护区的苍山东坡、西坡按照相应的海拔在边界上埋设了一定数量的界桩,基本能够明确苍山片区的保护范围,但仍需加密设置边界和功能区界桩。在洱海片区,由于洱海岸线界桩埋设少,时间久,及湖滨带内植物生长的影响,部分界桩被覆盖、不醒目,而且一些界桩已损毁,造成洱海保护范围不清,存在滩涂被逐步蚕食的现象,急需对洱海保护范围的界桩进行更新及加密,以明确保护区的范围边界。在现有的界桩、界碑、宣传牌、警示牌的基础上,参照《自然保护区工程设计规范》,进一步完善大理苍山洱海保护区的确标定界工作。
(1)界碑
在洱海片区、苍山片区边界的主要路口、保护区边界上的主要社区共设置自然保护界碑23块。
洱海片区的界碑主要设置于大理市的下关镇、大理镇、银桥镇、湾桥镇、喜洲镇、上关镇、双廊镇、挖色镇、海东镇、凤仪镇10个镇进入洱海的主要路口。洱海片区设置界碑10块。
苍山片区边界主要设置于漾濞县的漾江镇、苍山西镇、平坡镇,洱源县的邓川镇、左所镇、凤羽镇、炼铁乡,大理市的下关镇、大理镇、银桥镇、湾桥镇、喜洲镇、太邑乡13个乡镇进入苍山的主要路口。苍山片区设置界碑13块。
界碑上刻写中英文对照的“大理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称,并标明批准机关、时间,保护区内禁止的行为、管理制度及管理条例等内容。
(2)界桩
在洱海片区的保护区边界上,西岸和北岸按平均每500m设置1个界桩,东岸按平均1000m设置一个界桩,经测算,洱海片区需设置边界界桩201个。其中,海西48km湖滨带和机场路10km湖滨带,设置116个;北部弥苴河三角洲——西闸尾设置15个;洱海东岸70公里湖滨带设置70个。洱海湖面上核心区、缓冲区的边界上,采用水上浮标的形式,设置功能区水上浮标15个。
在苍山片区,目前的边界界桩能够满足需求,不再新设置边界界桩。各功能区界桩按平均每1000m埋设1个界桩,经测算,苍山片区需设置功能区界桩为387个,具体埋设按地形拐点、明显地物点等灵活调节。
整个保护区共需设置边界界桩201个,功能区界桩387个,功能区水上浮标15个。
(3)标识牌
标识牌主要设置于保护区的出入口、保护区内及周边的居民点,保护区边界的主要山脊、沟箐、路口、旅游景点等地。整个保护区共规划设置标识牌100块,其中洱海片区66块,苍山片区34块。
道路建设规划
(1)巡护公路
目前,通往苍山片区的公路包括:G214国道至感通寺的Z013道路,约3km;G214国道至苍山山腰(苍山电视差转台运输物资通道),约20km;G214国道至采石场的023乡道,约13km;大漾路至石门关口的道路,长约4km。
巡护公路规划主要对苍山片区的现有公路进行维修,不再设计新的公路。需要维修的巡护公路主要包括:漾江镇紫阳村半坡至苍山、上邑村至苍山路、安南村至苍山;苍山西镇石钟村至苍山、美翕村至苍山等多条原有巡护道路,长60km。通过巡护公路的维修,与保护区外围的公路形成较为完善巡护网络。
(2)巡护步道
目前,保护区苍山片区的主要巡护步道有21条,其中苍山东坡18条、西坡3条。巡护步道主要包括从三塔至烟雨亭、银桥到大理石矿、感通寺至清碧溪、云游坊到清碧溪、苍山玉带云游路、灵瑞庵至火烧迹地等;苍山东坡周边原采砂采石点、花甸坝、西坡光明、石门关、大花园等地。这些巡护步道多为当地居民修建或者自然形成的山间小路,有些路段陡峭难行,无任何的保护措施,即使是对此路段非常熟悉的当地居民也称这些路段非常危险。而且苍山地形复杂,更是增加了巡护的难度,为了苍山的保护,非常有必要加大巡护步道的规划建设。
规划在现有山间小路的基础上修建巡护步道116km,建议巡护步道的宽度为1.2~1.5m。规划的巡护步道主要包括:
① 清源洞——大花甸坝,全长约18km;
② 大花甸坝——小花甸坝——古佛洞,全长约16km;
③ 苍山西坡大花园——五台峰,全长约10km;
④ 石门关——龙泉峰,全长约12km;
⑤ 三岔河——洗马潭,全长约12km;
⑥ 中和峰——黄龙潭,全长约8km;
⑦ 马尾水——三岔河——雪山河——三阳峰,全长约18km;
⑧ 沟头箐哨卡——马尾水——马龙峰,全长约10km;
⑨ 紫阳——鹤云峰,全长约12km。
检查站(哨卡)
(1)检查站
在通过苍山洱海保护区的公路和主要进出口处建立检查站,严格把守进入保护区车辆并防止进入保护区进行盗伐、偷挖偷猎的非法活动。
规划建设7个检查站,建设地点为:清源洞水常箐、万花溪喜花公路路口、梅溪公路路口、双鸳溪公路路口、平坡沟头箐路口、石门关李子园路口、雪山河路口。检查站建筑面积为100m2(含值班宿舍)。
(2)哨卡
在苍山洱海保护区边缘、出入保护区的主要村寨、路口和人员活动较频繁的地段,设置8个检查哨卡。在防火季节,对出入保护区的人员进行登记。检查哨卡建筑工程面积为50m2。
检查站和哨卡工作人员配备相应的通信设备。检查站和哨卡所在地树立或悬挂醒目的检查标志牌和灯光信号,以示检查和警示严格保护。
野生动植物保护规划
野生植物保护
野生植物的威胁因素主要包括生境破坏、人类过度利用等。野生植物的保护主要从生境保护、近地和迁地保护、科学研究、资源性保护等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
(1)苍山和洱海的生境保护
生境是生物的个体、种群或群落生活地域的环境,很多珍稀濒危植物数量的减少,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其生境遭到了破坏,因此,加强生境保护是维系生态系统、保护野生动植物的关键。对于森林生态系统需尽快采取封山育林、植被恢复等措施,保护好苍山的森林。
环湖生态林是洱海湿地和水体的重要生态屏障,需加强洱海湖滨带的植被后期养护和监测工作,及时掌握栽植植物的生长情况以及病虫害情况,防止部分湖湾出现沼泽化现象。同时,在洱海片区还需严格控制洱海周边的污染排放,加大治理力度,继承和发扬“洱海保护模式”,调控好洱海水位,为水生植物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生境条件。
(2)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的研究
结合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繁育(大理)中心的建设,充分利用中心现有的温室、科研繁育中心、苗圃等设施设备,逐步实施苍山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引种、驯化、繁育研究工作。同时,结合中心的二期重点建设项目,在马尾水项目区(以干热河谷、亚热带和部分热带植物为主)和花甸坝项目区(以滇西北高山、亚高山珍稀濒危植物为主)开展专类园、繁育中心和迁地保护基地建设工作。
(3)资源性保护措施
苍山拥有极为丰富的资源植物,针对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木材、油料、香料、药用、食用、观赏等植物物种,筛选苍山地区的特色经济植物,发展高附加值的特色产业,建议在本规划期内选择3~5个植物物种开展研究工作。例如,结合苍山林下经济的发展,发展菌类栽培、药材种植、绿色农业等。通过大力发展人工育种和栽培,以人工培植种来代替野生种,从而减轻野生资源的压力,达到保护野生资源的目的。
野生动物保护
野生动物的威胁因素主要为生境破坏、偷猎、滥捕等。野生动物的保护主要从栖息地管理、法制管理、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救护、野生动物肇事赔偿等。
(1)栖息地管理措施
加强动物栖息地的保护,保护鸟兽所建洞穴和食源。在动物栖息地中保护好过熟木和林中枯立木、空洞树,为野生动物栖居造巢和洞穴创造有利条件。建立必要的生物工程,如设置人工鸟巢,供鸟类繁殖、栖居。通过对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保护,不断扩大珍稀濒危物种的种群数量。
(2)法制管理措施
通过讲解、图片、幻灯、录像等形式,广泛宣传贯彻有关法律法规,保护好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严禁乱捕滥猎的行为。进一步清理保护区周边社区的狩猎工具,严禁偷猎活动。加大对苍山的巡护管理力度,严格监测入区非法采集和盗伐、偷猎的人员。联合有关部分,加强对野生动物市场的检查,严禁收购、出售珍稀濒危动物及其产品。
(3)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救护
加强保护区人员的野生动物的培训,科学认识野生动物救护,提高珍稀濒危动物的救护能力。对周边群众救助和报告的受伤、受困等原因需要收容救助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进行专业化救护。规划建议结合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繁育(大理)中心的建设,为保护区和中心配备野生动物救护设备,使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得到及时救护。
(4)野生动物肇事赔偿
对保护区野生动物活动到保护区外,容易造成人、畜伤害,破坏庄稼的相关地段,积极采取相应的防范和补偿措施;对确实造成损失的,经现场勘察,核实后报主管部门给予适当补偿。
(5)土著鱼类培育繁殖
进一步加强洱海土著鱼类的人工催产、繁殖研究,建设洱海土著鱼类培育繁殖区,坚持人工增殖放流,解决现在洱海鱼类区系组成不合理,自然增殖能力低等一系列问题,使洱海的渔业呈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划
地质遗迹保护分级
苍山是第四纪大理冰川活动的遗迹保存完整、内容丰富的地区。洱海盆地保存着第四纪冰川活动地层系列,为研究区域第四纪冰川活动规律,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一个可以作为对比标准的良好基地。以高原淡水湖泊为代表的第四纪冰川遗迹,高原淡水湖泊水体湿地生态系统,是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之一。为了加强保护区的地质遗迹保护,本规划根据地质遗迹的科学价值、珍稀程度、重要程度,将大理苍山划分为特级、一级、二级和三级共4个级别进行保护。特级保护片区主要为苍山冰川遗迹,保护面积为1.58 km2、一级(464.22km2)、二级(64.16km2)、三级(33.04km2),具体见表5-1。
表5-1 苍山洱海国家级保护区地质遗迹保护一览表
单位:km2
保护地点名称 |
保 护 等 级 |
保 护 对 象 |
|||||||||
特级 |
一级 |
二级 |
三级 |
||||||||
苍山冰川遗迹 |
1.58 |
134.07 |
58.48 |
|
苍山山脊及两侧冰川U谷、角峰、刃脊、冰湖、冰窖、冰蚀湖、冰坎、冰漂砾、冰碛坡等 |
||||||
苍山大理岩 |
|
76.12 |
|
|
大理岩、变质变形构造、典型峡谷地貌、溪流 |
||||||
洱海高原湖泊 |
|
251.00 |
|
|
高原湖泊、洱海边缘湖泊湿地 |
||||||
花甸坝 |
|
|
|
23.48 |
花甸坝溶蚀洼地、落水洞、漏斗 |
||||||
石门关 |
|
1.16 |
5.68 |
|
地质构造剖面、深切峡谷地貌、瀑布、叠水 |
||||||
百丈岩桥 |
|
0.67 |
|
|
地质构造剖面、深切峡谷地貌、隘谷 |
||||||
沟头箐 |
|
1.20 |
|
|
深切峡谷地貌、瀑布、叠水 |
||||||
蝴蝶泉 |
|
|
|
9.56 |
岩溶泉水出露点 |
||||||
合 计 |
1.58 |
464.22 |
64.16 |
33.04 |
|
地质遗迹保护措施
结合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基础设施的建设,对苍山山脊及两侧的冰川遗迹进行特别保护,禁止游客进入,科研人员在经过保护区管理部门同意后方可进入,不得在本区域修建任何建筑设施。将苍山大理岩、洱海高原湖泊、石门关、百丈岩桥、沟头箐等地的地质遗迹列入一级保护点,在本区域可有组织地开展科研、教学、学术交流及旅游活动,可以适度设置步道和相关设施,严禁建设与景观无关的设施。在地质遗迹的二级和三级保护点,可适当开展一定程度的生态旅游活动,但需对根据环境承载力控制好访客的数量。
防火规划
保护区森林防火工作的最高目标,就是杜绝区内森林火灾的发生。苍山拥有丰富而独特的森林景观和自然景观,以及众多珍贵的自然遗迹和历史文化遗迹,在海内外享有一定的知名度。近年来,随着大理旅游业的升温,苍山每年迎来的国内外游客都在百万人次以上,旅游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加大了苍山发生森林火灾的隐患。
根据苍山森林防火需求,规划通过建设苍山林区生物防火林带、防火隔离带、防火通道和林火监控设施,建设具有“四网两化”(预测预报网、瞭望网、林火阻隔网、通讯指挥网,扑火队伍专业化、扑火器具现代化)的现代化防火体系的自然保护区,显著提高森林防火水平,增强森林火灾的应急处理和快速反应能力,切实提高苍山森林防火的现代化水平。
规划的实施将从根本上扭转苍山森林防火日趋严峻的态势和被动的局面。项目建成后,将力争苍山林火监测覆盖率达95%以上,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1‰以内,林火阻隔网密度由2.48m/hm²达到5.30m/hm²,有效控制森林火灾,杜绝发生重大森林火灾和重大人员伤亡事故,确保苍山森林资源安全。
森林防火体系建设
(1)林火阻隔系统
森林防火阻隔工程是阻截森林火灾蔓延、提高火灾控制能力的重要设施。苍山阻隔网的建设建议在原有基础上将工程阻隔和生物阻隔进行有机结合,主要以生物阻隔为主,通过林火阻隔道路建设、生物防火带建设,结合现有的河流、道路以及防火隔离带组成林火阻隔系统,防止林火蔓延,逐步提高保护区预防和控制重大、特大森林火灾的能力,杜绝重大、特大森林火灾的发生。
目前苍山林火阻隔网密度仅为2.48m/hm²,远远低于国家规定的合理阻隔网密度(一般林区为13.2m/hm²),且存在规格低、分布结构不合理、缺少维护等问题,因此对苍山防火阻隔系统必须重点加强建设。
在苍山保护区规划防火道路、生物防火林带、林下可燃物清理等林火阻隔工程。
①防火通道:在现有公路的基础上,维修与改扩建防火道路共计135.9km,其中,维修17条林区原有公路,共100.3km,包括喜洲至花甸坝原有公路21.8km,矿山路至苍山转播台、佛顶峰牛盘至棋盘、感通寺至菠萝寺,大漾公路至劝桥河新源电站15km,国道G320线平坡收费站出口(起点)至平坡沟头箐三岔河21km,金盏河电站前池至大麦庄7km,及其他原有林区公路共计35.5km,维修标准:坍塌地段重新开挖,全程路基加宽,铺弹石路面,按三级公路标准建设。改扩建瓦房哨丫口、水长箐、七里桥至大庄农场、水泥厂至漏邑龙窝、上邑村至桃树坪等Ⅳ级防火通道,总长共35.6km,改扩建标准:有效路面宽4m,平均坡度7%,最大纵坡不超过11%,最小转弯半径不小于12.5m。
②防火林带:近期维护防火林带20km,规划200km,近期新建100km,远期新建100km。
③森林防火隔离带:在苍山西坡的石门关-中和峰与龙泉峰之间易发生火灾的区域,建设森林防火隔离带,宽度为50m,长度为7km。
④林下可燃物清理:实施保护区195km的林下可燃物清理,宽度50m,每年清理1次。地点包括:沿苍山脚保护区外围林缘交错地段、玉带路两侧、感通索道和苍山索道两侧、苍山沿线公墓区、寺庙观宇各大景点景区周围及其它重点火险地段。
(2)防火指挥及扑救系统
目前,大理、漾濞、洱源3县(市)已组建超短波无线通讯网,建议保护区的指挥通讯系统与相关县市森林防火指挥通信网联网,实现保护区管理站与各乡镇森林防火指挥点的通讯联络。具体措施包括:
①在保护区内及周边加强森林火警电话“12119”的宣传,与大理市公安局“110”和消防局“119”等报警系统联网。
②各级森林防火指挥联络处和各乡镇林业站均设立专线值班电话,各级负责人和巡护队员配置移动电话,在无线通讯的盲点或在扑火时采用无线车载移动通讯系统,连接当地市话和无线通讯网以及GPS。
③建立苍山东西坡互联的森林防火快速应急救援系统。规划在苍山西坡建设快速应急通道,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石门关—三岔河—中和峰与龙泉峰之间修建森林防火快速应急救援通道,长度为7km;在三岔河海拔2600m处修建森林防火物资储备和应急救援物资储备站,并配套相应的设施、设备。
(3)林火观察、预报与视频监控系统
①瞭望塔
瞭望塔是重要的防火瞭望设施,一般设置于地势较高的山顶或高地,且视野宽阔,通视条件好的区域。根据瞭望塔的选址要求,结合苍山的防火需求,规划在苍山片区的小岑峰白房子(海拔3200m)、花甸坝沧浪峰顶(海拔3500m)、漾濞莲花峰山脊(海拔3200m)、中和峰西坡(海拔3900m)设置4个瞭望塔。
②林火视频监控系统
随着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视频监控系统已广泛应用于电力、民航、医疗、金融、环境保护等各种需要进行图像远程监控、传输、存储和管理的行业,为管理工作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直接、简单、安全的管理方法,它的应用在各行业的数字化、现代化管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基于苍山林火发生的规律和特点,在保护区设置林火视频监控系统,对保护区进行实时动态的视频监控,全天候获得监控区域高清晰度的画面。同时,结合林火视频监控系统,还可以对森林采伐、造林情况、病虫害、野生动植物等森林资源进行监测管理。
(4)加强和充实森林防火消防队伍与装备能力建设
对苍山沿线各镇的专业扑火队应进行补充和加强。同时积极壮大群众性森林消防力量,在苍山沿线70个重点防火村各建立一支扑火应急分队,人员不低于50人。为提高森林消防队伍的整体素质,每年防火期到来之前召集各乡镇扑火队员集中培训学习,进行消防模拟演习,并按照标准对扑火队伍进行设备及扑火物资配备,全面提高森林消防队伍的战斗力,逐步达到森林消防队伍的人员、素质、装备和消防队伍的分布与森林防火工作的需要相适应。
(5)开展相关的基础性研究
对整个苍山范围进行林地火险等级和火源管理等级区划,开发林火管理地理信息系统,进行森林火灾危险源辨识、分级与评价,建立危险源数据库。
(6)做好森林防火宣传工作
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提高全社会的防火意识,并鼓励积极参与防火。
结合保护区管理站、点的建设,设立防火宣传教育站,充分利用广播、报纸、电视、板报、布告、宣传牌、标语、传单、宣传车、文艺汇演、开座谈会等形式开展森林防火宣传教育活动,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实行“群防群治”,并与当地社区签定联防合同,提高社区群众对森林防火的重视程度。
确立“宣传月”、“宣传周”,使受教育面达100%,不留死角死面。宣传内容以《森林法》、《森林防火条例》等法律法规、政策为主要内容,使广大群众树立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感,充分认识森林防火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森林防火设施、设备
消防装备配置的原则是:充分利用现有物资装备,在已经有的基础上填平补齐;根据各乡镇历年来发生火灾次数、地点并按管辖的区域大小、火源管理的困难程度综合考虑设置森林防火设施、设备。
(1)防火指挥中心与应急救援体系
在漾濞县苍山西镇建立“漾濞县森林防火指挥中心”,建筑面积为780m²。其中指挥中心用房300m²,防火物资贮备库240m²,车库180m²,其它辅助建筑工程60m²。逐渐建立连接东西坡的森林防火快速应急救援体系,即将石门关——中和峰的森林防火快速应急救援通道、森林防火瞭望台、科研监测点、应急物资储备库等相关内容,组合成一个完整的应急救援体系,以应对苍山的突发事件。
(2)防火物资储备库
在苍山保护管理局建1处森林防火物资储备库500m²,漾濞苍山管理局在石门关三岔河建1处应急救援物资储备站300m²,储备消防设备和器材、扑火工具、通讯器材、小型发电机组和照明器材、消防车库、扑火队员防护装备和野外生活必需品等物资。
(3)防火检查站(点)
新建固定防火检查站46个,每个征地100m²,建筑100m²,在苍山沿线火源管理较为困难的旅游线路及主要入山路口,其中,15个防火检查站结合检查站(哨卡)一起建设。防火检查站分布:下关镇7个、大理镇6个、银桥镇3个、湾桥镇3个、喜洲镇10个、上关镇3个、苍山西镇4个、漾江镇6个、平坡镇2个、右所镇1个、凤羽镇1个。
(4)防火设备规划
为保护区管理局、管理站、防火检查站等配置相应防火设备,具体内容如下:
防火指挥车:大理州苍山保护管理局2辆。
森林防火与巡护用车:选用国家林业局定点生产的森林防火指挥车型,保护区管理处1辆、3个管理分局各1辆,洱海管理北区分局1辆,共5辆。
消防车:每个管理分局配备1台,共配3台。
运兵车:每个管理分局配备1台,共配3台。
卫星电话:4个瞭望塔及3个分局各配一部,共配7台。
高倍望远镜:4个瞭望塔及3个分局各配一部,共配7台。
汽油发电机:4个瞭望塔及3个分局各配一部,共配7台。
风力灭火机:3管理分局各配备30台,共配90台。
割灌机:3管理分局各配备30台,共配90台。
扑火组合工具:3管理分局各配备30台,共配90台。
野外生活工具:3管理分局各配备20台,共配60台。
(5)森林消防工程设施
消防水池:在苍山沿线中下部新建消防水池67个,容积30~50m3 /个,其中:下关镇12个、大理镇14个、银桥镇6个、湾桥镇11个、喜洲镇18个、上关镇4个,平坡镇12个、苍山西镇16个、漾江镇14个、凤羽镇2个。
引水渠维修工程:对下关镇红旗渠、鸡舌箐渠开展清於工程,引水渠长11.8km,要求进行清於、加固渠埂、确保水渠畅通,每年一次。
森林防火制度建设
(1)理顺管理体制
做好环保、林业、水利、旅游、国土、交通及宗教各利益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各利益单位要认真履行防火职责,积极参与火灾的预防和扑救,主动完成森林防火指挥部部署的各项任务。
(2)制定火源管理规定
结合《大理白族自治州苍山保护管理条例》及大理市森林防火指挥部制定的野外用火“十不准”的相关规定,制定《大理苍山洱海自然保护区火源管理规定》,作为开展火源管理工作的依据。
(3)用火安全
控制和管理好保护区内及周边的农田秸秆焚烧,避免引发火灾。认真执行《大理市殡葬管理暂行办法》,不得在苍山保护区内安排墓葬,重点火险区的墓葬应逐步迁出。清明节期间周边村寨扫墓、上坟时,必须指定用火地点,划定范围并派武警及专人看守监督,确保用火安全。
(4)防火戒严期内遇持续高火险天气,有必要对主要生态旅游景区及景点实行封闭。
(5)要加强对游人的宣传教育,各旅游线和景点都要有防火标牌,与旅行社、驻景点单位签订森林防火责任书。
生态恢复
由于苍山洱海保护区地处城市边缘,基本处于半开放和开放状态,人们对自然保护区的自然资源的利用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保护区内及周边需要进行生态恢复的区域主要为大理石采矿迹地及保护区的宜林荒山荒地的植被恢复。生态恢复以自然恢复为主,辅以必要的人工措施,采用工程措施和人工措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根据保护区苍山片区宜林荒山荒地所在区域的生境特点及恢复难易程度,结合林业工程,封山育林恢复该区域的植被。本规划期内,规划封山育林1000hm2。
根据保护区洱海片区湿地情况,在现有工程的基础上,继续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对入湖河口湿地进行恢复,对符合恢复条件的湖滨带进行恢复,提高湿地的生态功能。本规划期内,规划恢复湿地30hm2。
外来物种防治管理
(1)外来物种的本底调查
通过本底资源调查,摸清外来物种在保护区内、周边的陆地和水域中分布的概况。了解农林、畜牧、水产、海关和检疫等部门对外来物种的引进和管理情况,为评估外来物种带来的风险、代价和利益提供第一手资料,以制定防范防治措施。
(2)建立预警监控机制
系统整理入侵物种名录、入侵地域及其产生危害的评估,建立预警监控机制以便及时发现,适时做出控制和根除方法,达到堵截或减少入侵物种影响的目的。
(3)有害植物控制
目前,苍山主要的外来有害物种为紫茎泽兰、薇甘菊等,到秋冬季节,植株枯萎,影响自然景观的同时还带来火灾隐患,需加强对保护区内有害植物的控制和治理。可利用紫茎泽兰作为原料生产机制炭,化害为利,走综合防治的路子。将紫茎泽兰转化为具有经济效益的可利用的资源,不仅可迅速消耗现存的紫茎泽兰,还将对恢复生态平衡、减少能源消耗、保护环境、发展生产、提高社区居民的经济收入产生积极的作用。
(4)有害动物控制
近年来由于洱海引入了包括太湖银鱼在内的多种等外来的鱼种,虽然相关物种对土著鱼种的种间竞争机制尚不清楚,但其对土著鱼种的食物资源、产孵卵场所、以及土著鱼种的鱼卵,都可能够构成了威胁。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大理裂腹鱼(弓鱼)、大理鲤、杞麓鲤、大眼鲤、洱海四须鲃和油四须鲃为主的种群结构。其他入侵洱海的外来物种还包括蛇皮鱼、小龙虾、福寿螺等等,需加强此类有害动物的治理。增加对外来物种的控制,减少外来物种对土著鱼类生态位的竞争;恢复土著鱼类繁殖和栖息场所,为洱海特有鱼类,特别是大理裂腹鱼(弓鱼)提供生存空间;建立大理裂腹鱼(弓鱼)等特有鱼类保护地,在适宜的区域建立隔离区域进行保护,使洱海特有鱼类逐步得到恢复。
(5)加强执法管理
针对外来物种管理的立法和执法情况开展调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强化依法预防、预警和防治,如严禁在自然保护区内或周边区域从事外来物种引进和应用,建立外来物种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等。与民宗局、宗教协会合作,对放生物种进行监督管理。
(6)本地物种的应用
在实施森林、湿地的生境恢复中,建议采用本地物种,避免引入外来物种,对本土的生境和物种造成危害。
(7)加强基础研究和国际合作
对有潜在风险的外来物种、扩散成灾的外来物种,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强基础研究,在监控和清除的同时,加以综合利用,化害为益。
病虫害防治规划
病虫害主要为苍山片区的森林病虫害,本区域主要的森林虫害种类有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华山松木蠹象、云南木蠹象、高山小毛虫、中华松梢蚧、松毛虫、松叶蜂、松尺蠖等。开展森林病虫害防治,旨在对病虫害的发生能进行有效预警,一旦发生灾害能进行有效控制和治理,最终保护森林资源,维护苍山的自然生态平衡。
苍山片区的森林病虫害防治应坚持以防为主,以生物防治的方针,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加以预防。消除隐患,防止蔓延,确保保护区内的保护对象、森林资源不受病虫危害而造成大面积的破坏。具体措施如下:
(1)建立森林病虫信息数据库
根据野外监测资料和历年统计分析数据,建立有关森林病虫的生长发育及数量动态的数据库,同时完善预测预报网络体系建设。结合保护区本底资源调查,掌握区内病虫害种类及其分布区域,查清害虫发生面积、危害程度等基本情况,建立区内森林病虫害信息档案。
(2)积极做好森林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
结合森林病虫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在病虫害发生前,运用3S技术等方法,对保护区主要病虫害进行定点、定位、定时监测,了解其生活习性与生物学特性,对其发生、发展规律进行追踪研究,并结合保护区的气候条件和林木生长发育状况加以分析。正确预测未来病虫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发展趋势,把预测结果及时通报,并认真做好防治准备。
(3)配备必要的人员和设备
引进和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提高对病虫害的综合防治能力。涉及保护区的乡(镇)开展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林业组培训或配备1~2名专职森防森检人员;规划建议各乡镇建立森防森检实验室,配备显微镜、双筒解剖镜、放大镜、照相机、培养箱等常规实验设施、设备,森防森检实验室设备不计入本规划的投资估算。
结合苍山、洱海片区的检查站、瞭望台以及科研监测点的建设,两个片区各设置1个病虫害监测点,及时发现并记录病虫害的情况。同时为保护区配备病虫害监测和防疫设备,规划4个瞭望塔及3个分局各配1套,共7套。各管理分局可根据实际情况分配给管理站(点)使用。
(4)加强现有天然林的健康保护
通过采取分区布局和经营措施,对天然林进行健康维护,保护和丰富森林植物群落多样性和微生物多样性,使森林具有协调而又稳定的生态环境,充分发挥自我调控保护作用。
(5)制定保护区检疫规章制度
严格执行《植物检疫条例》、《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林业部分)》,制定保护区植物检疫规章制度,确保阻止外来病虫害的传入。
保护区严禁从疫区购买种子、苗木、包装材料以及其他动植物;对从外地进入保护区的各种种子、苗木、包装材料以及其他动植物,都要认真做好检疫工作并隔离观察,以防止动植物检疫对象进入保护区而对保护区的生物资源造成毁灭性的破坏。
(6)采取生物措施加以防治
苍山洱海保护区病虫害的防治,应侧重于应用各种生物的防治手段,促使整个保护区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保持正常的、相对稳定的生态平衡。一旦生态失衡而发生了某种病虫害,就要尽可能利用生物之间食物链的关系来加以防治,切忌滥用药物防治。因药物防治虽然一时消灭了病虫害,但同时也杀死了许多生物天敌,使生物之间的抑制作用削弱,反而使病虫害大量繁殖,加剧危害的程度,此外,还污染了环境,对保护区的保护对象还可能造成危害。
科研监测规划
苍山洱海保护区是进行自然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通过科学研究,促进人类了解自然,掌握自然变化规律,指导自然资源的保护和恢复自然条件,维护生态平衡,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由于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质地貌,因此该保护区是生物学、生态学、地质学、古生物学及其他学科重要的科学研究基地。通过对保护区资源保护、管理的深入研究,不仅可指导保护区正常工作开展,发展自然保护区的科学理论,还可以为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决策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从而促进保护区的建设与发展。
目标与任务
通过在苍山洱海保护区内开展系统地、有针对性地监测与科学研究,掌握保护区内重点保护对象种群变化的规律及其演替、进化的趋势;通过探索环境变迁、人类活动对保护区物种的生境影响及其适应度,找寻制约和调控因子,提出不同支持力度下的保护策略和方案。依托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等先进技术和手段,改进既有的保护措施和保护模式,提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科研监测解决方案,解决保护区当前和即将面临的一些实际问题。
(1)积极开展常规性科研活动,为保护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结合常规性科研,开展专题性科研活动。在重点保护对象的恢复和发展方面,技术上力争有重大突破。保护区的珍稀动植物的分布、数量、生态特性(生活习性)需设专题和小型课题进行研究,并进行针对性的监测。
(3)利用科研成果,积极做好科普宣传教育,以提高全社会的保护意识。
(4)积极开展生产性的科研试验,为合理利用生物资源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5)开展苍山洱海生态系统的长期监测,建立的苍山洱海生态系统数据库。
为此,要建立比较完善的试验、观察(监测)、调查研究、科技资料、标本制作、贮存、陈列、科研管理、宣传教育等基础设施、设备,以满足开展正常的科研监测活动。
近期目标(2014-2020年):加强科研监测基础设施建设,建成苍山、洱海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监测点,建设高素质科研队伍;继续前期研究,深入进行本底资源调查,开展保护区内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研究,开展保护区珍稀濒危物种的救护、繁育、保护研究及其利用工作。
远期目标(2021-2025年):以生态定位监测点为核心,开展专题研究,监测了解保护物种的生境变化和资源动态情况;建立数据库,为保护区的有效管护和合理利用提供决策依据;开展生境恢复监测,大气、水质变化监测,部分领域研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科研监测规划原则
苍山洱海保护区面积和跨度大,各段生物分布不均,且差异大,而保护区管理局的科研监测人才、科研监测设备都很有限。开展科研监测时必须遵循如下原则:
(1)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相结合,以应用研究为主,紧紧围绕保护和发展的需要开展项目研究。
(2)资源保护与利用并重。以保护优先,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协调发展。另外,根据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动态平衡的规律,维持和调节人类与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关系,以达到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目的。
(3)广泛开展科研合作,积极寻求国内外资金和技术的支持。保护区的科研工作必须加强与广大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合作,积极拓展外部空间,充分开展国际国内的各项交流,积极争取国际上的各种援助项目,寻求外部资金和技术上的大力支持,为科研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4)以人为本的原则。科研工作需要科研工作者来完成,因此锻炼和培养一支专业过硬、业务精良的科研队伍,是高质量完成科研工作的基础和保障。
科研和监测项目规划
科研项目
(1)常规性科研项目
常规性科研项目包括本底调查、综合科学考察以及基础性研究工作,如自然地理、景观、动植物区系、种群动态、林木蓄积、物候监测、社会基本情况调查等。
① 建立资源档案和数据库。对全区范围内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地质、地貌、土壤、气候、水文、自然景观、历史、社会基本情况、野生动植物、环境质量及其他生物资源)进行补充清查;分门别类建立保护区自然资源档案和数据库。
② 野外综合考察。包括对苍山原始植被和次生植被以及其中动物种类的考察;苍山十八溪水资源情况调查;洱海水生植物、水生动物的考察;洱海鸟类情况调查;对苍山、洱海动植物情况进行补充调查等。
③ 研究分析动、植物区系组成,研究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的物种多样性及种群动态变化情况等,建立系统的动、植物种群数量、分布及其生境监测体系,建立生物多样性信息库。
④ 森林植物群落类型特征、分布、概貌及常规规律的调查研究。保护区珍稀濒危及特有动植物现状调查研究,包括分布地点、种群数量及受威胁状况等,编制《云南大理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及特有动植物分布图》。
⑤保护区经济植物调查和开发利用研究。通过对自然保护区内的药用植物、花卉植物、食用植物及其它经济用途植物的现状和开发利用情况的调查,筛选出具有产业化开发前景的种类。
⑥洱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研究。研究洱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动植物群落的变化,分析其受威胁状况和影响因素,制定保护对策和管理措施。洱海湿地保护与持续利用研究。洱海湿地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同时具有一定的经济生产潜力,应研究如何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地开发利用。
⑦保护区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研究。在苍山西坡和洱海湖区选择2~4个地点,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工程,探索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⑧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包括苍山生态旅游的有效管理与合理开发研究;苍山开发建设项目的生态影响评价研究。
⑨洱海富营养化防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包括洱海富营养化水生植物的生态效应及在富营养化防治中的作用研究,洱海外来种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洱海生物多样性状况评价及对富营养化防治的影响研究等。
⑩进行保护区内人为因素与对保护区生态环境影响的调查研究,包括自然保护区内及周围地区人口、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经济收入、交通和能源等要素的变化情况及其对保护区影响状况调查。
(2)专题性科研项目
根据常规性科研提出的问题,有计划、有重点的拟定需开展专题性科研项目,邀请国内外相关科研院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共同进行研究。
① 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研究。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规划充分利用保护区丰富的生物资源,积极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研究。
② 珍稀濒危物种的数量、结构、分布、和生境特征的研究。珍稀濒危物种的种群变化、致危因素等,总结和提升保护措施和保护技术。
③ 珍稀濒危动植物(如云南红豆杉、大理裂腹鱼)、极小种群物种(如漾濞槭)的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及人工培育繁殖技术研究。
④ 特种动植物人工驯养/驯化、繁殖技术及合理利用研究。包括有经济或科研价值野生动物完成生活史所需的生态条件;以及有经济或科研价值野生植物的人工培育繁殖技术研究,包括嫁接、种子培育、扦插、组织培养等关键技术。
⑤ 保护区的自然资源适度开发利用研究。包括可利用经济资源的种类、范围、数量和开发利用方式的研究;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⑥ 苍山高山和洱海湿地生态系统研究。包括苍山、洱海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洱海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生产力及生态研究,湿地资源的经济开发和可持续利用研究。
⑦ 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旅游业持续发展模式研究。包括生态旅游、最佳旅游环境容量和规模,及对旅游开发的有效控制和管理研究。
⑧ 保护区生态破坏恢复示范工程研究。包括区域小流域综合整治,苍山大理石矿山生态破坏恢复工程研究。
⑨ 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示范工程研究。
生态监测项目
通过对生态系统和环境本底的周期性监测,及时提供监测对象的变化信息和变化过程,为自然资源的保护管理提供依据,为了解生态系统及其它保护对象变化的信息,以有的放矢的完善保护措施,及时调整保护策略,提高有效保护的力度。
(1)生态监测的目标
近期目标(2014-2020年):确定监测规范,准备监测设施,设立监测点、监测样带(地),收集第一期数据,为建设完善的数据和管理平台做准备。
远期目标(2021-2025年):每五年开展一次苍山洱海生态系统监测,并利用3S技术将生物多样性的分布和数量状态整合到地理信息系统中;通过统计分析,了解苍山洱海生态系统的动态,结合环境变化和当地发展的动态数据,建立一套苍山洱海生态系统健康度以及管理政策评价平台,为苍山洱海的科学管理提供科学支撑。将苍山洱海生态监测点纳入国家监测点,成立国家重点监测项目,更科学、有效的进行生态监测。
(2)生态监测项目
① 定位观察监测工程
对苍山、洱海珍稀濒危动物进行动态观察监测,对典型的植物垂直分布带进行森林生态系统动态监测,环境质量监测。
② 现代化监测体系建设
依据保护区的特点及其现实存在的问题,需要加强各级各类的监测站(点)建设,逐步建立起现代化的网络监测体系,实现区域内的生态环境精确的自动化监测,主要包括:
A.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监测体系。主要是监测野生状态下处于危险境地的植物种类、分布地点、生存状况、主要威胁因素;确定资源保护的关键地点,保护措施的有效程度;预测今后的发展趋势,以及今后应采取的措施等。
B.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监测体系。主要监测野生动物的生存现状、生境条件、分布范围、濒危程度、偷猎者活动情报等,确定保护的对策,保护的重点,保护的范围,为制定科学的保护措施提供依据。
C.森林火灾火情监测体系。主要是监测森林的各种起火因素,包括温度、湿度、风向、风力和雷电的实时监测,可燃物富集状况,人为活动情况的调查;预测林火的发生地、发生概率;监测突发火场的位置、着火面积、蔓延速度,预测火势的发展动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监测过火面积,评估火灾损失等。
D.森林病虫害监测体系。主要是监测森林的环境条件(包括温度、湿度、林分状况、天敌数量等)及病、虫源状况(包括枯病木分布、记数株数、虫口密度等),预测森林病虫害的易发地、发生期,评估灾害损失,提出防治决策方案。
E.生态环境的监测体系。主要是监测生态系统及其组分的变化发展趋势,包括水土流失面积和规模、森林消长的现状、物种数量的发展动态等,分析生态系统的生产过程和生产力状况,评价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塑性、演替规律和抗干扰能力,为自然保护区的优先项目确定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F.湿地生态系统监测体系。加大洱海湿地生态系统监测体系的建设,包括湿地面积的变化、湿地生物多样性的变化,湖泊水质、污染等的监测,分析湿地变化,评估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为科学制定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提供科学依据。
③ 自然保护区信息与数字化保护管理系统工程
全面引进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包括现代化的视频、音频监测技术,无线传输技术,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数据库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视频、音频自动识别技术,人工智能、专家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技术等,以对自然保护区各项业务进行研究改造与运用,成倍地提高保护区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科研队伍建设
(1)吸收和引进人才
通过提高人才待遇,接收大专院校毕业生等途径,引进有经验的中、高级科研人才,并对现有职工不断进行专业技术培训,逐步壮大科研队伍。
(2)科研合作与提高质量
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利用苍山洱海的地位和影响,积极与国际、国内有关组织和机构进行交流合作,及时准确了解和掌握国际性自然保护区科研动态,及时调整研究方向,不断提高保护区的科研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科研的水平和质量。
(3)人才培养
制定培养人才的制度与措施,加强岗位培训,促进知识更新,提高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与高校合作,开设有关专业和课程,以不脱产的远程学历教育为主,有计划重实效地培养保护区专业人才和提高职工业务素质。鼓励在职深造,树立优良学风,倡导上进和钻研精神。
(4)科研管理制度建设
制定科研计划和科研工作管理制度,确保课题组经费来源与开支,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积极参与课题申报,争取多渠道筹集科研经费,多出科研成果。
科研组织管理
科学的管理方式是实施科研计划、取得科研成果的保证。在各管理分局应设立科研科室,由其负责保护区常规性科学研究和生态监测工作;收集、整理各种自然资源资料,进行课题研究;接待或配合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考察;负责新技术的开发、引进与推广工作;负责科研档案、科研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的管理等科研工作。开展调查工作和经常性科研工作由苍山管理局、洱海管理局统一组织;常规性科研工作主要由管理局牵头主持;专题性科研工作主要由有关科研、教学单位完成,各管理局协同完成。项目管理采取课题项目负责制。
为了保证科研计划的顺利实施,保护区内部还需着手建立以下规章制度:科研经费专项使用制度;科研仪器、设备及用品使用登记制度;科研安全与资金管理制度;项目评审和招标合同制度;成果验收鉴定评估制度;课题研究人负责制度等。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科学研究中和科研管理中的作用,引入QA质量控制理念和方法,应用有关软件,实现科学、规范、定量和智能化的科研管理,显著提高科研管理的水平和科学研究的效益。
科研档案管理
为了提高项目的研究质量和水平,确保科研工作顺利开展和科研成果及时推广应用,必须做好科研档案的规划建设工作。
科研档案内容
(1)科研规划、计划及总结材料。包括中长期科研规划、年度规划、专题研究计划、专题科研项目建议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年度科研总结、科研成果报告等,中长期专题研究延续进展情况报告。
(2)科研论文及专著。包括在国内外各级、各类学术及科技、科普刊物上发表,学术研究讨论会宣读,或在专题讲座上发表的论文及著作等。
(3)科研活动记录及原始资料。包括野外考察记录、观察记录、课题原始记录、统计材料等图、表、声像资料等。
(4)科研合同及协议。
(5)科研人员个人工作总结。
科研档案管理
(1)完善档案管理制度,科研档案应及时归档。
(2)实行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实现科研文档标准化和电子化,采用现代化信息管理,利用有关软件,大幅度提高科研档案的共享率、利用率和运用价值。
(3)确定专人管理科研档案,实行档案管理责任制,全面收集科技情报和国内外的最新科研成果,保证档案的更新、维护和安全。
(4)建立科研报告制度,科研人员将科研工作中发现的问题、科研进程和取得的成果定期报告。
(5)建立健全科研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和保密制度,实行分级管理,分级使用,制定严格档案原件的保存制度。
科研监测基础设施、设备
科研监测设施、设备是开展科研工作的最基本的物质保障,科研设施的完善与否,是衡量保护区科研水平的基本条件。因此,根据科研项目内容,规划建设如下科研设施、设备:
(1)苍山生态定位观测点
在苍山现有4个监测点的基础上,新增12个生态监测点,以更准确、全面地掌握种群动态,实时搜集资源变化的数据和信息,为保护管理、科研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设备:GPS定位仪、数码相机、温湿仪、辐射仪、气象观测仪、双目望远镜、罗盘仪、海拔表、帐篷、睡袋、野外箱包及用品和其他监测设备。
(2)洱海水禽监测点建设
洱海监测点的选择在不同的生境类型和人为干扰强度不同的地段,建立水禽监测点4个,选择在潘溪(湖滨带——明水区生境)、大沟尾(河口湿地——明水生境)、全民健身中心附近(属于人为干扰较强的河口湿地——明水生境)和老太庙(明水生境)。根据周边环境的不同,监测站的高度应高于水面/地面6~15m,监测点形状采用圆形,监测点半径3m,面积28m2。
(3)气象观测点
规划在苍山山麓建立6个气象观测站。地点分别位于下关镇龙泉(该站利用新盖不久的护林房,不投资房建),大理镇中和寺和喜洲镇蝴蝶泉景区以及苍山西坡的平坡镇、苍山西镇和漾江镇。观测记录气象因子,分析气候特征、气象常规、辐射要素、大气环境变化等,为保护区环境的保护与建设提供基础资料。
(4)科研监测实验室
目前,保护区实验室建设基本属于空白阶段,不利于保护区开展正常的科研活动,更不利于对珍稀濒危物种的拯救工作,也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标准有一定的差距,因此,规划建议保护区管理部门联合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繁育(大理)中心在中心所在地建设科研监测实验室。该实验室内设:珍稀动植物科研监测室、森林环境监测室、湿地环境监测室、森防森检室等。
设备:高倍显微镜、恒温箱、干燥箱、冰箱、分析天平、普通天平、解剖镜、玻璃器皿、实验桌椅、离心机、除湿机、标本架、消毒设备等。
(5)生态监测固定样带、样地
固定样带:苍山生态监测固定样带在原有7条样带基础上,增加9条,长度3-5km,宽度20m,在2200~4000m的海拔跨度上,沿不同海拔梯度布设样带,相邻样带的垂直高差500m。洱海生态监测固定样带在原来3条的基础上,新建8条监测样带。
固定样地:每种植被类型建设2个监测样地,每块监测样地规格为20m×20m。苍山共13种植被类型,现有固定样地15个,增加11个。
对原有样带、样地每年复查一次,新建样带、样地在建后的第二年开始每年复查一次。
(6)信息管理系统
整理和归类处理基础资料,及时统计更新数据信息,实现现代化、系统化管理。
设备:服务器、台式计算机、扫描仪、绘图仪、基础软件平台、局域网建设(含交换机、布线、模块等)、应用软件开发、数据库建设(资料收集和采集)等。
宣传教育规划
规划原则
(1)针对性原则
宣传教育系统应该由宣教中心、宣传牌示、解说牌示、宣传印刷品等各种宣传要素组成的一个有机宣教系统,针对社区居民、学生、游客等不同的宣传教育对象,采用不同的宣传教育方法。同时,宣传教育内容也应充分考虑不同对象自身的特点,做到各有侧重,有偏有全,从而使公众能深切感受到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功能。
(2)多样性原则
宣传教育方式应采取现代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采取固定与流动相结合的方式,以模型、3D影像、图画、广播、会议、墙报、标语、多媒体、互联网等多种形式,依托自然保护区的自然资源优势,对群众进行宣传教育。
(3)真实性原则
宣传教育内容做到实事求是,对自然保护区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文化资源及自然生态环境等的宣传力求真实,解释信息应有充实的来源考证和科学依据,切忌凭空捏造,牵强附会。
(4)以人为本的原则
宣传教育体系应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即宣教的人性化,宣教服务应尊重当地的社区居民、到访者,引导解说充分考虑公众的需求,适应各类公众阅读理解;同时,宣教内容应充分尊重自然,将人与自然置于平等的地位,充分体现人类对自然的尊重。
宣传教育的目的意义
苍山洱海保护区以保护苍山、洱海等自然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为主,是集生物物种与生态保护、水源涵养、科普宣传教育、科学研究、对外交流与合作、生态旅游、永续利用自然资源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孕育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在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具有典型生态特征和极为重要的保护和科研价值。整个保护区基本处于完全开放(洱海)和半开放(苍山)状态,和人类的社会生产活动密切联系,也是全国在城市近郊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自然保护区的典型。因此,做好保护区自然资源保护管理建设工作,规划面向社会公众,开展保护区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通过自然保护区内、外群众的配合更好地发挥保护区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作用,使自然保护观念深入人心,提高社会公众的保护意识,促进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事业不断发展。
宣传教育的对象
(1)对内宣教
主要指对苍山洱海保护区从事保护、管理工作的职工的宣传教育,使每个工作人员认识到保护区的重要价值,明确所承担的责任。
(2)对外宣教
主要包括苍山洱海保护区内和保护区周边地区的居民、参观旅游者、进入保护区参观考察的科研人员和大中专学生、中小学生及周边企事业单位等。通过宣传教育使更多人认识和了解大理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加深对保护区的感性与理性认识,从而有利于推进保护区的建设与发展。
宣传教育的内容与形式
(1)宣传教育的内容
①苍山洱海保护区的基本情况和功能宣教。包括介绍保护区的自然地理特点、生物资源、珍稀濒危保护动植物、社区建设情况以及保护区的保护功能、保护成效等,使社会公众充分了解和认识自然保护区对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
②苍山洱海保护区管理与保护知识宣教。通过组织到保护区参观考察及培训会议等方式,介绍自然资源管理的一些基本常识,解释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以增强保护区保护、管理工作人员对湿地保护区的作用、功能、管理、保护及其发展的认识。
③苍山洱海保护区政策、法律法规宣教。通过对保护区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让社会公众特别是周边社区居民了解保护政策、法规,自觉遵守有关保护法律法规,改变当地社区居民“靠山吃山”的传统旧习,促使他们逐渐明了“吃山,先得养山”的道理。
④开展苍山洱海保护区内及周边学校学生的保护自然环境教育,充分发挥保护区宣传教育基地的作用。中小学生易接受教育,有效的教育又能影响学生的家庭,因此,宣传教育从青少年做起。
⑤加强护林防火宣传,特别是加强游人与生产活动进山人员的护林防火宣传教育。
⑥建立进入自然保护区人员咨询服务,对游人开展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咨询服务,提高社会公众自然保护意识。
⑦加强湿地保护宣传,使人们认识到湿地在洱海保护及当地生存环境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2)宣传教育的形式
①采用传媒形式进行宣传教育。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录像、出版物等大众传媒,进行经常性的、多样化的宣教教育活动。
②利用宣传、警示牌等传统宣教手法进行宣传教育。在保护区主要出入口、公路沿线、周边保护带及生态旅游区设置醒目的标志、警示、宣传牌等,利用保护区画册、科普教材、墙报、宣传小册子等手法进行定期的公众宣传教育。
③利用互联网站进行宣传教育。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大理苍山洱海保护区专门门户网站,编制保护区网页,在互联网上进行保护区的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宣传,扩大知名度,提高保护区管理水平。
④通过举办科普活动、夏令营活动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自然保护宣传教育。在保护区周边学校举办《自然保护知识》讲座,使学生热爱大自然,了解保护区,自觉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⑤建立“科普宣教中心”,完善相关设施设备,采用现代化高科技手段展示保护区优美的自然风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建成集科研、科普、宣传、教育、观赏、展示等为一体的科普宣教基地。
宣传教育设施与设备
(1)宣传教育设施规划
①在苍山的入口,与大理苍山国家地质公园结合,建立宣传教育中心,面积1200m2,辅助用房600m2,设置办公室、会议室、宣教室、自然保护区网络工作室以及仪器设备存放室等,以便让外界更好地了解自然保护区。
②在洱海周边,结合湖滨生态园,建立陈列展览馆,面积800m2,辅助用房400m2,内设展览馆、标本馆以及仪器设备存放室等,宣传自然保护的各方面知识,让社会公众对自然保护区有更为全面的了解。
(2)引导解说设施规划
①解说性标牌:规划建设17块,材质采用不锈钢,高3m、宽5m,设置在四条索道入口处、万花溪喜花公路路口、清源洞水常箐、梅溪公路路口、双鸳溪公路路口、石门关李子园路口、美翕村、洱海码头、才村码头、龙龛码头、桃源码头、双廊、挖色、海东等处,将保护区的基本情况介绍、保护自然为主题的宣传标语等写在解说性标牌上,让社会公众对自然保护区有全面的了解。
②安全警示标志标识:规划建设3项,材质采用大理苍山麻石,高0.8m、宽1m,两边立柱为钢筋混凝土浇筑,警示牌颜色要鲜艳、放置位置要明显,分别在大理市、漾濞县、洱源县各规划建设1项,设置在主要的景区景点和人为活动频繁等处,将保护区的有关法律规定、管理条例、森林防火、安全等警示标语写在安全警示标牌上,引起社会公众对保护区的重视和保护自身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③交通导向标识:规划建设3项,材质采用不锈钢,高0.8m、宽1.2m,分别在进入苍山保护范围214国道、320国道及主要交通道路交叉口等处各规划建设1项,起到交通指引的作用。
(3)宣传教育设备及其它规划
①宣教设备:购置电教设备2套,陈列馆设备2套及保护区光电沙盘2个。
②制作宣传材料:制作保护区宣传册10000份,光盘6000碟,科普教材50000份。
培训规划
保护区内及周边社区居民培训规划
通过对社区居民的教育,逐步提高其综合素质,为苍山洱海保护区及周边社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打下基础。更重要的是通过教育可以有效地提高社区居民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主动参与到自然保护的行动中。
(1)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培训
苍山洱海保护区有关管理部门要积极协助当地政府安排并组织社区居民进行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帮助社区每个劳动力掌握1~2项专业技术,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生存竞争能力。
(2)提高自然保护意识培训
社区参与是实现保护区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采取编制教材,集中办班或个别走访相结合的形式,对保护区内及周边居民进行自然保护知识宣传,提高居民的保护意识,促进他们自觉参与保护行动。
保护区职工培训规划
自然保护是多学科交叉、涉及面广、专业性强的工作,提高保护区管理人员和职工的业务水平,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环节。因此,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人才,通过培训提高职工素质和业务能力,是保护区建设的当务之急。
(1)成立保护区培训中心。在宣传教育中心基础上建立培训中心,积极开展培训工作,制定培训计划,扩大培训范围,提高培训质量。
(2)举办国际、国内有关自然保护管理的学术交流、讲座等活动。充分利用保护区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合作交流经验,开展国际、国内自然保护区学术交流活动,加强横向联系,互通讯息,及时掌握世界自然保护区综合管理水平现状与动态,改进保护区工作,促进保护区管护水平的提高,提高保护区在世界同行的知名度,为保护区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3)职业培训:根据对保护区现有人员的素质和结构分析,今后保护区的职业培训主要规划以下几项:
①新任职人员的岗位培训,对新接收的院校毕业生和新招收的合同工,进行岗前培训和就业培训。
②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再教育。制订继续再教育计划,鼓励职工参加大专院校函授学习,自学考试,攻读高等级学位等,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
③管理人员和工人培训:定期选派人员参加对口工种、专业的技术培训,并定期举办林政、森防、野生动植物保护、保护区管理等专业培训班。
④村护林员培训:与培训结合,进行野生动植物保护和政策法规培训,以使护林员掌握最基本的自然保护知识,并通过他们向村民传授保护常识,提高保护意识。
(4)培训计划:150人次
表5-2 培训内容一览表 |
||
培训内容 |
培训对象 |
备注 |
1.社区居民培训 |
|
|
自然保护知识教育培训 |
社区居民 |
每年两次 |
农业种植和田间管理技术培训 |
社区居民 |
每年一次 |
中草药种植技术培训 |
社区居民 |
每年一次 |
林果种植技术培训 |
社区居民 |
每年一次 |
薪材、能源节约意识教育培训 |
社区代表 |
每年一次 |
能源替代活动专题教育 |
社区居民 |
每年一次 |
民族手工业技术培训 |
社区居民 |
每年一次 |
保护区与社区共管知识培训 |
社区工作人员 |
每年两次 |
民族文化与保护培训 |
社区工作人员 |
每年两次 |
2.保护区工作人员培训 |
|
|
野生动物资源保护与监测 |
保护区管理及巡护人员 |
每年两次 |
野生植物资源保护与监测 |
保护区管理及巡护人员 |
每年两次 |
野外巡护 |
巡护员、巡护管理人员 |
每年两次 |
林业执法培训 |
林政执法人员 |
每年两次 |
生态本底图制作 |
保护区业务人员 |
每年两次 |
ArcGIS制图 |
生态本底图制作与使用人员 |
每年两次 |
PRA调查方法培训 |
PRA调查人员 |
每年一次 |
英语(保护区常用英语) |
保护区工作人员 |
每年两次 |
保护空缺分析培训 |
保护区社区管理人员 |
每年一次 |
行政管理培训 |
保护区管理人员 |
每年两次 |
社区发展与共建共管
相关利益群体分析
苍山洱海保护区周边社区居民曾长期依赖于保护区范围内的各种自然资源从事生产和维持生活。保护区建立后,使具有保护价值的森林、水资源等自然资源划入保护区后,按照有关法律法规,限制和影响了当地相关群体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经济活动范围等利益。如何协调好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的关系,动员相关利益者积极参与保护,共同管理好苍山洱海保护区,是苍山洱海保护区能否切实实施保护工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苍山洱海保护区涉及的相关利益者是指能够影响自然保护区建设和发展或受到自然保护区建设和发展影响的个人或组织,包括保护区的管理人员,保护区涉及的个人和群体等。苍山洱海保护区的相关利益群体包括政府、社区居民、保护区管理人员、游客、学术机构等。
(1)政府及其职能部门
包括大理市、漾濞县、洱源县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诉求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提高社区群众文化素质,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促进社区经济健康发展等,但在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工作中,缺乏相关健全的法律、法规等依据,影响了对自然保护区的有效保护。
(2)社区居民
苍山洱海保护区涉及1市2县19乡(镇)95个村委会,保护区内的常住居民有1731人,以农业生产为主。社区居民的诉求是通过保护区的发展带动当地产业结构优化,发展多种经营,提高经济收入,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收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保护好保护区的资源。由于保护的需要,限制了部分居民的经济活动范围,约束了在保护区内的资源开发和利用。
(3)保护区管理人员
苍山洱海保护区由于涉及面积大,范围广,管理人员负责和承担保护区的各项管理事务工作量和难度大。管理人员是自然保护区最直接的参与者和执行者,但由于保护区财政经费有限,管理人员的工资水平较低,生活较困难,导致管护压力较大。
(4)旅游企业及本地商户
旅游企业是指在苍山洱海保护区投资发展生态旅游的企业、公司等。本地商户为在保护区周边从事农家乐、出售特产、摄影等活动的商户。
(5)游客
苍山洱海保护区的苍山东坡、洱海等部分实验区已开展了较为成熟的生态旅游,游客数量较大。不合理的旅游开发会破坏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不利于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6)科研机构
科研机构是指在苍山洱海保护区内开展科研活动的高校等教育及学术机构。科研机构在保护区内开展合理的科学研究活动,为保护区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但过度、不合理的科研活动也会影响到保护区的发展。
苍山洱海保护区的建设,涉及众多相关利益者,不同相关利益者的需求及其对保护区的态度,直接影响到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各主要相关利益者与保护区的关系见表5-3。
表5-3 各主要相关利益者与保护区的关系
相关利益者 |
主要特征 |
利益需求 |
与保护区的矛盾 |
对保护区的态度 |
---|---|---|---|---|
当地政府及其职能部门 |
(1)充分开发利用当地的森林、水域等资源,提高农民收入; (2)积极引进外资,发展企业,提高当地经济发展水平; (3)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当地其他社会事业发展,保持社会稳定; |
既关注当地经济发展,又关注生态环境的改善 |
不健全的相关法规政策,或因管理水平有限,影响了对自然保护区的有效保护。 |
支持和扶持保护区发展 |
社区居民 |
(1)多处在偏远山区,以农业人口为主; (2)农业生产等经济活动简单; |
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关注社区的生存发展 |
限制了部分居民的经济活动范围,约束了在保护区内的资源开发和利用 |
支持 |
保护区管理人员 |
(1)部分管护人员来自当地社区; (2)管理保护区的相关事务; |
关注生态保护,保护区和自身的发展 |
由于保护区财政经费有限,管理人员的工资水平较低,管护压力较大 |
支持和参与保护 |
旅游企业、本地商户 |
(1)利用资源开展旅游活动; (2)具有一定的资源保护意识; (3)可带动当地发展绿色经济; |
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
对保护区内的核心资源,希望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多的欣赏机会 |
支持保护,适度利用,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
游客 |
(1)来自不同地域; (2)在保护内开展生态旅游活动; (3)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
享受旅游的乐趣 |
遵循相关的保护条例等,在一定程度上约束游客的行为 |
支持 |
科研机构 |
(1)开展合理的科学研究活动;(2)为保护区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
关注生态环境的改善,保护区的发展 |
仅能在允许的范围内开展相关活动 |
支持 |
社区共管原则和目标
共管原则
(1)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在保护区自然生态系统不被破坏的前提下,发展社区经济。
(2)社区共管在组织形式上要尽量将保护区、周边社区及有关的政府机构和生产经营单位。
(3)社区共管委员会是社区共管具体实施的组织者,其职能是在领导小组和保护区管理部门及咨询专家的指导下,具体实施对社区自然资源的管理,因而在共管委员会的组成和人员职责的确定上要保证其可操作性。
(4)社区共管委员会的工作原则是共同协商,在处理利益分配等问题上应以保护区的保护目标和社区发展的目标为基本前提。
(5)保护区内各种经营性项目的开展,应有利于引导保护区周边社区群众参与保护区管理和脱贫致富。
(6)社区共管委员会的组成成员来自不同单位,要特别注意其团结协作,互敬互助,以达到对保护区社区共管的目的。
目标
通过开发和构建社区发展与共建共管规划,达到能有效地改善社区社会经济状况、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改进资源利用方式;提高社区群众文化生活和综合素质水平,最大程度地调动和发挥当地社区群众在内的各相关利益群体的主观能动性,协调和解决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促进公众参与保护和社区关系更加和谐的目的,最终达到苍山洱海保护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社区共管规划
组织机构
苍山洱海保护区应与当地社区、当地政府一同建立共管组织,三方缺一不可,且明确各方的职责范围和责、权、利关系。规划在管理局下设社区共管办公室,处理涉及社区和自然保护区的日常事务,同周边村委会建立协作关系,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以达到保护区社区共管的目的。
管理形式
成立社区共管委员会后,由保护区牵头,以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就保护区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共同探讨、达成共识,并形成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性意见,用以解决问题、指导工作。
(1)制定“保护公约”。由社区共管委员会制定保护公约、乡规民约和各种规章制度,明确保护区与社区的责、权、利。
(2)社区共管委员会下设各分会,分工负责组织协调工作,制定社区共管发展计划,工作计划等,负责社区近、中、远期发展决策及对社区群众的生产、经营工作的管理。
(3)通过合资或股份制的形式进行共管,以资产或资金投入为联结纽带,并确定共管中的相互关系。有针对性的建立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经营、生态旅游示范项目,引导和带动社区群众共同致富。
(4)保护区可根据自身技术优势,对社区发展提供技术支持,积极配合社区政府为社区群众推广实用科技成果,提供科技培训,技术指导,帮助社区群众脱贫致富。
周边最佳产业结构模式
根据保护区周边地区产业基础薄,起点较低,各地发展不平衡的特点,确定最佳产业结构模式为以养殖业、种植业、加工业为基础,以旅游业和服务业为支柱,以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的综合产业体系。
(1)养殖业
改变传统的放牧形式为舍饲养殖,合理和科学安排洱海渔民的捕鱼时间、工具等,是变粗放型经营为集约化经营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保护区可提供信息技术、资金方面的支持,帮助社区发展舍饲养殖业、渔业生产。
(2)保护内分布的常住人口主要分布在有名的“核桃之乡”漾濞县,但由于缺乏栽培、加工等实用技术,达不到应有的产量,产品附加值低。因此,应帮助居民掌握科学的种植和加工技术,最终发展成为养殖、加工、销售一条龙,使周边群众摆脱贫困,减少对保护区的压力。
(3)旅游业和服务业
保护区应充分利用毗邻的旅游景区、景点,建立和完善生态旅游设施和相应的配套服务设施,加大宣传力度,在管理和服务质量上狠下功夫,实现规范化管理,提高旅游和服务质量。
人口控制和社区建设
人口控制
目前保护区内常住居民有1731人。为减少人口增长给自然保护区带来的压力,保护区应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做好计划生育的宣传教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同时应积极提高保护区内人口素质,使人员素质同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推动保护区的发展。保护区和当地政府在安排人员就业等方面优先考虑社区居民,解决当地剩余劳动力。加大人口迁移措施力度,特别是针对与保护区发展矛盾突出区域的人口迁移。
社区建设规划
(1)改造周边社区的道路,既改善了自然保护区和当地的交通条件,也是对当地发展经济的支持。
(2)从技术和资金上扶持社区居民发展太阳灶和节能灶,改善农村能源结构,减少木材消耗。
(3)帮助组织周边社区劳动力进行劳动技能培训,改善社区劳动力就业途径。
(4)改建不合理建筑,引水过村,植树种花,配置园林小品,扩大绿地面积,净化美化环境。
(5)改革殡葬风俗,开辟公墓,减少非农占地。
文化教育规划
保护区社区居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这种现状与建设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小康村有较大的差距,因此文化教育规划应成为社区发展的重点,包括办好义务教育、提高村民文化程度、培养农村技术人才等,提高农村实用技术,掌握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科学技能,充分发挥其带头作用,促进社区居民致富奔小康。
积极帮助社区群众发展经济
保护区管理机构应充分利用本地区自然环境资源的优势,积极帮助社区群众发展经济,主要通过组织、资助群众发展多种经营,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从根本上改变当地群众长期以来靠山吃山,以资源换取生产、生活资料的传统生产模式及生活方式。以世代靠捕鱼为生的渔民为例,每年有半年的禁渔期,其他时间可以让渔民参与到生态旅游的建设,在不影响保护区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的前提下,组织和开展如农家乐等旅游项目,增加社区群众经济收入。
社区共管项目规划
建立和完善保护区与社区的共管组织,用当地群众可接受的方法和符合少数民族文化与生活习惯的方式,建立相互制约、激励机制,如乡规民约、联防协议等,社区群众与保护区共同制定资源管理与合理利用计划。保护区应设置专门的社区共管部门,使社区共管工作日常化。配备人员,专门从事社区共管方面的工作。并对其他保护区管理人员进行社区共管知识的传授与培训。
在保护区周边社区开展社区扶持示范项目,有利于优化社区产业结构模式,故在保护内选择与保护区密切相关、典型的6个村委会作为扶持对象;并逐步在周边社区开展棚圈改造工程6项;储备社区发展基金项目3项;开展以改善社区水、电、路工程3项,使农村生活环境得到改善。
苍山共管建设项目
(1)能源替代工程
能源替代工程应根据社区实际,结合新农村建设,以降低社区居民对保护区资源的依赖,运用多种技术和措施,包括改建节柴灶、安装太阳能、修建沼气池等。
① 改建节柴灶:为有效地减少资源的消耗,应积极推广节柴灶,以此加强对保护区的生物资源的保护。对保护区范围内的社区提供资金和技术修建节柴灶,苍山西坡修建节柴灶381口,东坡花甸坝修建50口。
② 修建沼气池:为减轻社区消耗薪柴等资源对苍山洱海保护区产生压力,改善社区的生活水平,积极扶持社区修建沼气池。在漾濞县漾江镇社区、洱源县右所镇腊坪村分别扶持修建沼气池500口和150口。
③ 安装太阳能:为缓减社区居民对保护区资源的依赖,方便和改善居民的生活,积极扶持社区安装太阳能,在苍山西坡扶持安装381户太阳能,东坡扶持安装50户。
(2)营造核桃等经济林
为增加社区居民的经济收入,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改善社区的生态环境,加速社区经济的发展。在漾濞、洱源两县的周边山区社区,营造核桃等经济林,共2000亩。
(3)种养殖业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
社区群众文化素质低、缺乏保健卫生、科学种植、养殖的技术和教材。聘请农、林、牧、卫生等方面的技术人员,采用通俗易懂,适合本地需要的实用教材,对社区进行实用技术培训,提高社区居民的科学文化水平的技能。在漾濞、洱源两县社区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每年1次,共10次;在社区开展良种推广工作,共3项。
(4)扶持社区发展生态旅游
苍山洱海保护区及其周边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由于位置比较偏远,交通与信息相对闭塞,旅游业发展缓慢。发掘生态文化和民俗文化,发展生态旅游和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等,可以带动旅游业的相关产业发展,提高社区居民经济收入。故积极扶持石门关、岩桥、清源洞3社区居民发展农家乐等生态旅游。
洱海共管建设
在苍山洱海保护区内,洱海周边社区居民以渔业生产为主,同时,在洱海内的游客数量较多,对保护区的影响较大,面临着较严峻的发展和保护的矛盾。在自然保护区内,以渔民为主,政府牵头成立协调组织(或共管委员会),协助政府渔业管理部门开展工作,并配置相关的巡逻检查船、宣传等办公设备,用当地群众可接受的方法和符合少数民族文化与生活习惯的方式,建立相互制约、激励机制,如乡规民约、联防协议等,共同管理和保护,是解决矛盾行之有效的办法。协调组织(或共管委员会)配备人员,专门从事社区和保护区协调保护的工作。并对其他保护区管理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传授与培训。通过协调组织建设,在有效保护洱海生物多样性的同时,不断促进渔业发展,促使渔民增收。
(1)协调组织的主要职责
在专业执法管理部门的领导和指导下,宣传《渔业法》、《洱海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进行洱海保护宣传和执法管理;通过定期、不定期的巡查,了解渔民生产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向洱海管理部门汇报,有效实现保护目标,实现“双赢”;引导渔民对生产方式、渔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大力提倡对洱海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利的生产、生活方式(如取缔机动捕捞、网箱养鱼、虾笼、大拉网等捕捞方式,严格控制捕捞强度);维护渔民合法权益,做好渔民服务工作。
(2)协管组织主要办公设备
购置巡逻执法巡护艇4艘,作为协管组织巡逻的主要工具,也用于洱海管理局对洱海的常规监测、科研活动用船。艇身为玻璃钢制品、敞开型、封口式双壳体,规格要求:5.8m×1.85m×0.8m,进口发动机。
(3)协管组织运行管理机制
① 由主要从事渔业生产的村委会提出成立协管组织申请,推荐协管人员,由镇洱海管理所上报大理市洱海保护管理局批准。
② 大理市洱海保护管理局按环湖各镇辖区情况,批准成立协管组织,并核定人数,制定工作职能,经考核合格后,对聘用协管人员进行培训。
③ 大理市洱海管理局和镇洱海管理所签订责任状,进行管理目标考核。
④ 封湖禁渔期间,协助洱海渔政管理部门做好有关工作。开海期间,维护渔业生产秩序,巡逻检查禁用渔具和违法捕捞行为。
(4)预期效果
① 进一步加大洱海保护宣传和执法管理力度,促进沿湖广大人民群众环保意识和法制意识的全面提高。
② 发挥渔业协会的作用,维护渔业生产秩序,引导环湖渔民调整产业结构,协调渔业管理部门与渔民间关系,改善保护区执法条件,提高执法效率,保证渔业可持续发展,对保护区实现保护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③ 通过协调组织的统一管理,可为洱海常规监测、科研工作提供全新的野外交通工具,可借助快艇等实现仪器设备在不同区域的频繁监测,有利于优化采样布点,完整保存样品,足以应对在监测中的风险事故,保障监测频率及工作质量。
同时,对于苍山洱海保护区范围内及周边的社区,各级政府应优先考虑将其纳入新农村建设,各种惠农政策应优先惠及保护区及其周边社区居民,如改善其交通、水电、卫生等基础设施,有条件的社区可考虑搬迁出保护区或生态移民。
(5)提高渔民的自我发展能力
洱海周边以世代靠捕鱼为生的渔民为主,每年有半年的禁渔期,部分渔民除了对渔船和捕鱼设施做必要的修整和保养外,不能合理的利用剩余时间。因此,在禁渔期,由已成立的协调组织(或共管委员会)组织渔民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等,使他们多掌握一门或几门非渔业技术,提高能力和增加在禁渔期就业时的选择面,如利用当地旅游发展较好的环境下,可以让渔民参与到生态旅游的建设,在不影响保护区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的前提下,组织和开展如农家乐等旅游项目,增加社区群众经济收入。
生态旅游规划
生态旅游规划范围
苍山洱海保护区范围由苍山、洱海两大部分组成,地跨2县1市,苍山西坡为漾濞县,东坡为大理市,苍山北端为洱源县,洱海湖面属于大理市。其生态旅游规划主要基于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部分。
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方针,依据“保护优先”、“最有体验”、“生态化”的理念,根据大理苍山洱海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禀赋、生态环境特点以及旅游市场发展走势,坚持可持续发展思想,加强旅游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生态旅游,将保护区建设成为旅游发展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弘扬地方民族文化、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旅游示范区。
生态旅游规划原则
(1)保护优先原则
苍山洱海保护区开展旅游必须以保护生态环境、强化资源保护为前提,坚持“保护优先,在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开发,永续利用”的方针,尽量做到“少开发、多利用”,在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合理开发、合理发展的前提下,使全社会成员都能分享到资源保护的益处,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2)旅游收益公平分配的原则
树立环境资源有价的思想,旅游开发的收益应当划分出适当比例返回保护区,并以就业岗位、资金补助、项目开发、生态补偿金等多种形式对保护区内和保护区周边区域的社区发展做出贡献,以确保旅游发展和保护工作的良性互动。
(3)景观生态学原则
通过对重要景观的识别、控制、屏蔽和恢复设计,可以在增加生物栖息地稳定性以及保证物种扩张所需求空间的前提下,实现旅游活动空间的合理布局,达到自然景观的生态功能和利用方向从整体到细部的协调统一,不影响或干扰生物资源的保护管理和科学试验活动。
(4)优化结构原则
以提质增效为目的,大力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大力开发认知型观光旅游、探险科考、文化体验和科普宣教等生态旅游产品,有助于宣传教育、普及科学知识和科学试验活动的开展。
(5)协调发展原则
旅游产品开发上与大理州旅游发展的整体格局相互协调,在大理苍山洱海的品牌下共同发展,做大市场。旅游管理方面,注意部门之间,特别是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和旅游主管部门的协调与合作。
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苍山洱海保护区作为大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主要组成部分、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所在地,拥有很多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资源和丰富的人文景观资源,在国内外已经取得了很大的知名度。
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发展
(1)清碧溪、玉带路、七龙女池等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时间很长,但发展仍不成熟;花甸坝,石门关,金梭岛等景区配套设施仍有待进一步完善,2010年改造完成了长约2.8km的石门关旅游专线公路,新建了石门溪游路、1400m栈道以及观景亭等旅游设施;西坡大花园等景区正在规划建设中,目前已开发总面积1.76km2,初步完善了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其知名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环海路生态旅游刚开始起步,连接洱海海边105个村庄,是大理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打造环洱海特色旅游村、培育乡村特色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的重要举措。
旅游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
(1)保护区内的路网已基本形成。苍山可依托的交通枢纽有感通索道(起点为大理古城,至感通寺)、苍山大索道(起点为天龙八影视城,经七龙女池,至玉局峰)、三月街的苍山索道(起点为大理古城西门外的三月街赛马场)、上关花天龙洞索道(至天龙洞)。洱海交通包括水陆两部分,水上游线已开通,起点为下关,有专用的游轮,陆上环湖公路也已建设完成。
(2)“苍洱风光一日游”路线是目前较受游客欢迎的一条路线,它能让游客在一天内饱览苍洱地区的壮丽风光、历史遗迹、民族风情和饮食文化。这条精品路线集观赏性、参与性为一体,但是仅此一条,部分景区景点无法合理的串联。
(3)保护区的接待服务多依赖于周边的接待设施,区内已具有一定的接待能力,但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苍山洱海保护区资源由于开发相对较早,具有了一定个知名度,旅游设施相对完善,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重大项目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同时,保护区旅游业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如何抓住机遇,改变落后的思想观念,积极创新是当前保护区生态旅游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
生态旅游资源评价
旅游资源类型
通过对苍山洱海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进行深入调查和大量资料查阅,按照国家2003年发布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为依据,对大理苍山洱海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进行系统分类,该区域的旅游资源共分为7个主类、22个亚类和52个基本类型,旅游单体资源丰富,详见表5-4、5-5。
表5-4 大理苍山洱海自然保护区自然旅游资源分类表
主类 |
亚类 |
基本类型 |
旅游资源 |
||||||||
---|---|---|---|---|---|---|---|---|---|---|---|
A 地文景观 |
AA 综合自然旅游地 |
AAA 山岳型旅游地 |
苍山 |
||||||||
AAE 奇异自然现象 |
苍山典型冰融地貌、苍山七大植物垂直带 |
||||||||||
AAF 自然标志地 |
苍山、洱海 |
||||||||||
AAG 垂直自然地带 |
苍山 |
||||||||||
AC 地质地貌过程形迹 |
ACA 凸峰 |
马龙峰、云弄峰、沧浪峰、五台峰、莲花峰、白云峰、鹤云峰、三阳峰、兰峰、应乐峰、小岑峰、中和峰、龙泉峰、玉局峰、圣应峰、佛顶峰、斜阳峰 |
|||||||||
ACB 峰丛 |
苍山十九峰 |
||||||||||
ACE 奇特与象形山石 |
马耳峰、雪人峰 |
||||||||||
ACG 峡谷段落 |
石门关、百丈岩桥、老鹰崖 |
||||||||||
ACL 岩石洞与岩穴 |
凤眼洞、龙眼洞、道人洞、天龙洞 |
||||||||||
AD 自然变动遗迹 |
ADG 冰川侵蚀遗迹 |
苍山古冰川遗迹 |
|||||||||
AE 岛礁 |
AEA 岛区 |
金梭岛、玉矶岛(天生营)、金双岛(南诏风情岛)、小普陀、南诏风情岛、罗荃半岛等 |
|||||||||
AEB 岩礁 |
小普陀、赤文 |
||||||||||
B 水域风光 |
BA 河段 |
BAA 观光游憩河段 |
霞移溪、万花溪、阳溪、芒涌溪、锦溪、灵泉溪、白石溪、双鸳溪、隐仙溪、梅溪、桃溪、中溪、绿玉溪、龙溪、清碧溪、莫残溪、葶溟溪、阳南溪、马尾水、石门河、雪山河、金盏河等 |
||||||||
BB 天然湖泊与沼泽 |
BBA 观光游憩湖区 |
洱海 |
|||||||||
BBC 潭池 |
洗马塘、黑龙潭、黄龙潭、七龙女池 |
||||||||||
BC 瀑布 |
BCA 悬瀑 |
马尾水瀑布 |
|||||||||
BD 泉 |
BDA 冷泉 |
救疫泉 |
|||||||||
BF 冰雪地 |
BFA 冰川观光地 |
苍山古冰川遗迹 |
|||||||||
BFB 常年积雪地 |
苍山千年雪峰 |
||||||||||
C 生物景观 |
CA 树木 |
CAA 林地 |
苍山冷杉林、苍山杜鹃林 |
||||||||
CB 草原与草地 |
CBA 草地 |
花甸坝、西坡大花园 |
|||||||||
CC 花卉地 |
CCA 草场花卉地 |
花甸坝、西坡大花园 |
|||||||||
CD 野生动物栖息地 |
CDA 水生动物栖息地 |
洱海、霞移溪、万花溪、阳溪、芒涌溪、锦溪、灵泉溪、白石溪、双鸳溪、隐仙溪、梅溪、桃溪、中溪、绿玉溪、龙溪、清碧溪、莫残溪、葶溟溪、阳南溪、马尾水、石门河、雪山河、金盏河等 |
|||||||||
CDB 陆地动物栖息地 |
苍山 |
||||||||||
CDC 鸟类栖息地 |
苍山、洱海 |
||||||||||
D 天象与气候景观 |
DA 光现象 |
DAB 光环现象观察地 |
苍山日出、山顶佛光 |
||||||||
DB 天气与气候现象 |
DBA 云雾多发区 |
玉带云、望夫云 |
|||||||||
|
DBE 物候景观 |
苍山七大植物垂直带 |
表5-5 大理苍山洱海自然保护区人文旅游资源分类表
主类 |
亚类 |
基本类型 |
旅游资源 |
||||||||
---|---|---|---|---|---|---|---|---|---|---|---|
F 建筑与设施 |
FA 综合人文旅游地 |
FAA 教学科研实验场所 |
苍山洱海保护区 |
||||||||
|
FAB 康体娱乐休闲度假地 |
苍山、洱海 |
|||||||||
|
FAC 宗教与祭祀活动场所 |
中和寺、感通寺、小普陀、南诏风情岛、天镜阁、玉皇阁、金梭岛、罗荃半岛等 |
|||||||||
|
FAD 园林游憩区域 |
西坡大花园 |
|||||||||
|
FAE 文化活动场所 |
中和寺、感通寺、小普陀、罗荃半岛等 |
|||||||||
|
FAH 动物与植物展示地 |
拟建宣教中心、陈列馆 |
|||||||||
|
FAK 景物观赏点 |
苍山洱海保护区 |
|||||||||
|
FC 景观建筑与附属型建筑 |
FCA 佛塔 |
中和寺、感通寺、罗荃寺等 |
||||||||
|
FCB 塔形建筑物 |
中和寺、感通寺、罗荃寺等 |
|||||||||
|
FCG 摩崖字画 |
凤眼洞的“此处非人间”、“应知别有天”等题刻大字和石刻“会仙桥”、草帽人崖画等 |
|||||||||
|
FCK 建筑小品 |
“西佛像亭”的亭阁、天镜阁、玉皇阁、罗刹阁、罗荃寺、观音阁等 |
|||||||||
|
FD 居住地与社区 |
FDA 传统与乡土建筑 |
白族民居 |
||||||||
|
FF 交通建筑 |
FFA 桥 |
百丈岩桥 |
||||||||
|
FFC 港口渡口与码头 |
洱海码头、桃园码头、才村码头、海心亭码头等 |
|||||||||
G 旅游商品 |
GA 地方旅游商品 |
GAA 菜品饮食 |
卷粉、米干、压模粑粑及粑粑果(片)、腌菜、炒锅鱼、洗沙乳扇、大理饵丝、喜洲破酥糖招、活水煮活鱼、柳条蒸肉等 |
||||||||
GAB 农林畜产品及制品 |
乳扇等 |
||||||||||
GAD 中草药材及制品 |
药用植物红豆杉、红大戟、苍山贝母、杜仲、厚朴、天麻,龙胆草、黄芩、重楼、防风、竹叶柴胡、菌灵芝、香樟树、射干、半夏等 |
||||||||||
GAE 传统手工产品与工艺品 |
白族民族服饰、蜡染、扎染等 |
||||||||||
H 人文活动 |
HB 艺术 |
HBB 文学艺术作品 |
白族歌谣曲调如“山歌调”、“散花调”、“出门调”、“五更调”、“讨亲调”、“十二月调”等;民间舞蹈如《扇子舞》、《脚恋舞》、《霸王鞭》等;演唱表演形式的“花灯”如《孟姜女》、《柳荫记》、《梁山伯与祝英台》、《苏武牧羊》等 |
||||||||
HC 民间习俗 |
HCA 地方风俗与民间礼仪 |
白族“三道茶”、白族婚葬习俗等 |
|||||||||
HCB 民间节庆 |
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耍海会”、“拜日望”、开海节、农历二月初八“阿玉白”节,三月初三“娃娃”节等 |
||||||||||
HCC 民间演绎 |
白族歌谣曲调、民间舞蹈、演唱表演形式的“花灯”等 |
||||||||||
HCG饮食习俗 |
白族人民喜吃酸、冷、辣等口味,并善于腌制火腿、弓鱼、螺丝酱、油鸡枞、猪肝胙等各种味美可口的菜肴 |
||||||||||
HCH 特色服饰 |
白族民族服饰 |
旅游资源评价
(1)列级旅游资源评价
依据《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所规定的风景资源评价指标层次。苍山洱海保护区内有特级景源4处,一级景源30处,二级景源23处,三级景源5处(含独立的景点和景群)。特级景源为苍山、洱海、苍山冷杉林、苍山杜鹃林。因此,从列级旅游资源看,保护区不但自然、气候景观气势磅礴,生物种类繁多,而且区内还零散分布有大量的峡谷、群峰、沟壑、跌水和雪地,是融山、雪、云、水、林、花、草于一体的独特的景观生态格局。
(2)旅游资源类型丰富
苍山洱海保护区旅游资源共分为7个主类、22个亚类和52个基本类型,旅游单体资源丰富。保护区包涵了丰富的景观多样性,具有高山生态景观、森林生态景观、雪原景观、冰川遗迹景观、高原湖泊景观和湿地生态景观,且类型结构合理,整体品质较高。整个保护区水陆相依,同时民族风情典雅独特,白族民族文化深邃厚重,山川辉映,形成独特的“风花雪月”的风貌。
(3)自然旅游资源质优
苍山洱海保护区由苍山、洱海两大部分组成,地跨2县1市,苍山西坡为漾濞县,东坡为大理市,苍山北端为洱源县,洱海湖面属于大理市。保护区以主要保护对象为高原淡水湖泊水体湿地生态系统、高山垂直带植被及生态景观、冰川遗迹为主要保护对象,其生态植被保存完好,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以苍山主峰、古冰川遗迹、日出云海、高原淡水湖泊(洱海)、苍山杜鹃花林等为代表的地文景观资源品质优良,分别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旅游资源群落。苍山复杂的地形、山体的落差、丰富的溪流形成了众多风格各异,极富旅游开发价值。
(4)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厚重
苍山洱海保护区内及周边社区居民以白族为主,其少数民族文化风情与历史文化交叉交叠,使保护区的人文资源呈现历史延续、民族融合,多元交织的立体结构。同时,也成为苍山洱海保护民族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的坚实基础和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