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评价

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丰富,综合保护价值高

苍山洱海保护区由于地处交汇和过渡地带,造就和孕育了保护区多样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生物资源。苍山东坡和西坡的植被和植物种类的分布特点极为明显,层次清晰,保存了从亚热带过渡到高山寒带的各种植被类型。苍山还是数百种植物模式标本的产地,苍山冷杉Abiesdelavayi的模式标本采于大理苍山,本区的苍山冷杉寒温性针叶林也是全国最为典型的。苍山还保存了典型、完整的古冰川遗迹,是末次冰期冰川作用的典范地区,具有表征地球进化历史主要阶段的典型、独特的地质遗迹景观,是我国著名的冰川遗迹地,具有非常重要的科研和保护价值。洱海为云南第二大淡水湖泊,水生动植物资源比较丰富,以大理裂腹鱼(弓鱼)为主要成分的特殊鱼类区系是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保护区的生物资源集典型性、自然性、多样性、稀有性于一体,具有显著的科学、美学价值。

保护区保护与开发的矛盾突出,面临的问题和威胁较多

苍山洱海保护区周边人口密集,经济活动频繁,特别是大理州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保护区周边以两保护、两开发(保护洱海、保护海西,开发海东、开发凤仪)为重点,滇西中心城市建设步伐加快,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也对保护区的生态环境造成越来越大的压力。洱海环境承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十分突出,尽管洱海富营养化进程得到基本遏制,但洱海生态环境仍十分脆弱,生态结构单一、水生生物总量不足,11种土著鱼类(包括大理裂腹鱼(弓鱼)等珍稀物种)受到严重威胁。由于洱海综合治理资金需求量较大,治理项目筹资困难导致治理的速度滞后于污染的速度,洱海保护治理工作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同时,由于保护区的管理基础薄弱,无序放牧、乱砍滥伐、滥采滥挖等人为破坏活动难以得到有效整治,加上森林火灾、生物入侵等问题,使保护区内生物资源数量及质量均呈下降趋势,主要保护对象处于受威胁状态,也使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工作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保护区管理基础薄弱,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1994年苍山洱海成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来,根据《保护区总体规划(1996-2010)》规划的原则、目标,大理州环境保护局负责对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行综合管理,保护区管理处与苍山保护管理局、洱海管理局依据各自职能,密切合作,逐年实施规划的相关项目,保护区的保护管理能力、科研及监测能力、对外宣传教育能力等得到不断提高,减少了经济社会发展及开发建设活动对保护区的影响,使保护区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但是,由于管理体制不顺,保护管理经费有限,目前,保护区的基础设施还十分薄弱,保护区内及周边人为活动频繁,但巡护监测装备落后,巡护监测体系不完善,科研宣教基础设施缺乏,科研宣教能力亟待进一步加强,管理队伍不健全,专业人员缺乏,这些情况的存在,使保护区的管护能力较低,保护管理工作的效率不高,保护区各项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严重制约着保护区更加科学规范的建设和发展。

 

 

网站首页    保护区(公园)概况    保护区概况    综合评价